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吴瑕:曲艺的别名是审美
//www.workercn.cn2017-08-22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3.

  “闻着泸州老窖酒香长大,醉心艺术,

  一生愿为中国曲艺的审美服务”

  最近,吴瑕又接了一份演出服的订单。今年9月,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的几位艺术家,将赴法国参加在巴黎举办的中国曲艺节。她们也要通过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工笔花鸟绘制的旗袍,来彰显古老中国的文化元素与服饰美感。同时,还有一台民族音乐晚会上的主奏乐师们,也向她这兼职的服装设计师订制演出套装。

  “从小钟爱国画艺术、喜欢服装设计的特殊经历,让我的曲艺之路花团锦簇,显得与众不同。

  “因为家住四川古老的酒城——泸州龙泉山的酒厂边,我是闻着泸州老窖的酒香长大的。我们的中学——泸州二中(简称),即用酒厂挂名,全称为‘泸州老窖天府中学’。校训5个字——真、美、信、和、毅,即求真、尚美、守信、谦和、坚毅。校歌中唱到:‘凤凰钟灵,长河浩荡……书香滴翠,翰墨生光……’长大后,我真就把美丽凤凰描画在旗袍上。”

  “小时候,在文工团工作的父亲吴昌俊,很想让我当一名小提琴手。他在我未出世的时候,就为我准备好两把大小型号不一的小提琴。3岁开始拉琴,稚嫩的小下巴夹不住琴,红肿起来,被看了心疼的母亲王邦玉阻止。原来母亲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她希望我像她一样,成为舞蹈演员。而我天生脖子颀长,在幼儿团跳舞就会动脖子,会耸肩,有模有样。于是,5岁跟随舞蹈专业老师学跳舞,天天学下腰,学劈叉。读中专,上的四川省舞蹈学院歌剧科。”

  然而,小小年纪的吴瑕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她既不想拉琴(遵从父愿),也不愿跳舞(遵从母愿),她有纯属自己的梦想——画画。自10岁开始,一有时间,她就偷偷地自学画画,握着一根铅笔,默默涂鸦……一旦考上舞蹈学院专科,她认为自己已经满足了家长的心愿,而家长也该允许自己满足自己的心愿了。于是,她在课余时间里,拜师研习国画,先后师承于工笔画家苏达敬、江溶老师、岩彩画家尉志坚老师、山水画家杨梁相老师……转益多师,收获颇丰。

  老师示范,学生临摹。吴瑕临摹了许多宋代工笔经典作品,揣摩院体画(翰林图画院所代表的宫廷画)的精髓,将“有巧密而精细者”的味道尽量做足,尤其是紫薇花的造型与色彩,几至出神入妙。就像语感和乐感一样,色彩感觉也是天生的,例如同样使用藤黄加花青,她所调和出的颜色——墨绿,就总是那样没有道理的怡然悦目。“有的人这样调和颜料,就会显得很‘炸’。精准的色感,真是说不清,也道不明。中国传统颜料中没有绿色,我的颜色感觉与调试,或许能做到最接近……”

  我们很难听到一位舞台演员条分缕析地讲述艺术美学,谈论审美……

  吴瑕说起话来,很像个美学家:“比如调制颜料,那色彩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最终,你的选择就是审美。艺术上没有对错,却有审美。审美是有层次的,有级别的,有微妙差异的……一个人画画的风格,就是他审美的风格。”

  在艺术领域,有的时候跨界非但不是分心,反倒是一种复合式的专注。

  吴瑕是在曲艺和绘画两个业界同时取得成就的人。她既是中国曲艺牡丹奖的得主,又在工笔画作品展中多次获奖。她所演唱的“贵妃”清新自然,宛若天成,声音似泉水,山间鸣翠鸟;而她擅长的工笔牡丹,形神兼备,华美细腻,色彩如流霞,天外卧飞虹。

  “感谢绘画,给我以艺术审美的分寸感,让我心里有底,知道何时用力,力道也需要权衡轻重,笔触仅凭感觉,不能多一点儿,也不能少一点儿……

  正因为有了这种分寸感,对于演唱和表演的处理就清晰、准确了很多。

  “一个画画的人,既是创作者,又是执行者,最后,还可以是欣赏者。我画一幅画,是谁叫我这样或那样画的吗,不是,是完全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因此,画好画不好,都是我自己负全责。没人欣赏,就自我欣赏。不像说书唱曲的,一般是别人写,你去演,还必须有观众,强烈地渴求观众。假如自己没唱好,还可以说——词没写好,曲子不好,导演不好……画,要是画不好,你能怪谁呢?不给自己留后路,就是更为自主,更为高级的艺术。”

  吴瑕是将演唱艺术与绘画艺术融为一体的艺术家。唱曲是叙事的时间艺术,绘画是造型的空间艺术,截然不同的两种感觉,却具有殊途同归的境界。此二者,互文又互韵,在曲调里有色彩强弱,在色彩中有音调高低……

  正是:

  才华堪比古代巴蜀诗人薛涛;

  技艺超绝今世扬琴花鸟旗袍。

  “中国曲艺艺术源远流长,曲种因地域不同而风格各异。但是,这种基本‘以说唱讲故事’的艺术形式,即综合了说(讲)、唱(歌)、做(戏)、表(演)表现手段的民间技艺,尚存在着包括外在形体、内在精神、服饰道具、舞台呈现等审美理念与审美格调的诸多问题……

  “除了专业演唱四川扬琴外,我设计演出服装也好,在旗袍上绘制工笔画也好,都是想尽自己所能多为舞台艺术服务,为大家服务,一句话,我愿一生为中国曲艺的审美服务!”(本报记者 彭俐)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