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吴瑕:曲艺的别名是审美
//www.workercn.cn2017-08-22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2.

  自己设计演出服——旗袍,画上

  工笔花鸟,惊艳爱丁堡国际艺术节

  吴瑕,身为扬琴演员,自己设计演出服——旗袍,并且在旗袍上展示中国国画艺术,精心绘制她拿手的工笔花鸟画,在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甫一亮相,即刻满场惊艳,一片欢呼。

  每年8月,苏格兰首府——爱丁堡都会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四方旅游者的乐园。如今,这一创立于1947年的国际艺术节无愧于创办者的初衷——“世界级文化盛会”。

  2015年,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受邀赴“北方的雅典”(爱丁堡别名)演出。但是,被定义为民俗文化的曲艺艺术的演出服,却缺少古老中华文化的典雅与精致的元素。在总导演的眼里,大红大绿的印花与亮闪闪的仿钻饰物装点的服装,虽然在舞台上打眼,却缺少品位,略显粗俗,实在有些拿不出手。

  总导演发问:“你们说,这服装能代表中国文化吗?我们好意思拿到国外展示吗?”

  于是,精于旗袍服装设计、善于妙笔丹青的吴瑕“临危受命”。

  上世纪初,四川扬琴艺人经常在茶馆或堂会中演出,那时的演出服也相对高雅、端庄一些。巴蜀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谚:“假斯文,听扬琴。”

  吴瑕所设计的演出旗袍,不走“大红大绿”或“金色闪光”路线,而是着重表现雍容大气、含蓄内敛的艺术气质与文化观念。

  中国服装行业的历史上,但见人们在布料上刺绣,鲜见有人在布料上画画,舍弃纸张、在布料上丹青,那是舍弃土地在云朵中漫步,弄不好就会踩空!尽管古人曾在绢帛上作画,但纸上描画的优势不言自明。

  为在布料上走笔,而不是走针,选择适合、接纳画笔与颜料的布料是关键。

  吴瑕在真丝、尼龙、化纤、毛纺、丝绸、棉质、麻质等不同质地的布料中,反反复复地挥毫尝试……经常是在“不兼容”的布料上“涂花脸”,好像布料对国画有一种天然的“过敏反应”一样。然而,她有足够的耐心,等待那个“对的”布料出现。

  最终,她选择工笔绘画的布料是雪纺。

  雪纺,是一种丝织物,轻如絮,薄如纱,柔如棉,透如翼。

  有时,根据舞台表演和绘画内容的具体需要,她也会选择在丝绸质或麻质布料上面作画。

  “如今,大多女款服装上的纹绣都是机械制作,手工绣制的已经很少,而用工笔画手法所绘制的旗袍纹绣该是非常少见。它的难点在于——画笔大小粗细的选择、颜料黏稠干湿的调制、挥毫轻重缓急的把握……

  “正因我尝试并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失败,成功到来时的喜悦才那样刻骨铭心。我真正体验到一种执著、考究、隐忍、韧性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的魅力吸引着我,也成就了我……

  “当我终于找到最适合的颜料绘制成第一件旗袍时,就仿佛一个在无边黑暗中赶夜路的人,眼前突现一片色彩斑斓的曙色……人生最美好的体验都是你付出一定代价所获得,走向远方的人不会拒绝颠仆于目下任何一块绊脚石。正如古人所言:‘君子之道,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我为表演四川清音和四川扬琴的三位演员,设计了三套旗袍,并手绘工笔画于其上……”

  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中国艺术家的“丽人三人行”惊艳全场。三位中国传统曲艺演唱者成为三道靓丽风景:

  一套桃红色的旗袍绘制白茶花;一套乳白色旗袍绘制绿竹;一套宝蓝色旗袍绘制凤凰与祥云。

  演出结束后,外国观众仍然恋恋不舍,尤其是女性观众为中国飘逸的旗袍而着迷,纷纷与演员合影留念。

  此时此刻,最为开心的,该是扬琴表演艺术家、旗袍设计者、工笔画画家“三位一体”的巴蜀才女——吴瑕。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