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早餐店主韩小平:从月明到日出 用劳动唤醒城市味蕾
//www.workercn.cn2017-08-10来源: 浙江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大早,韩小平(右)的生意就开张了。

  记者胡翀报道  蹿着火苗的炉子、冒着热气的笼屉,不锈钢桶里翻腾着洁白的米花,操作台上新炸的油条伴着葱花和香菜末的独特香味,不停撩拨着这座城市的味蕾……时钟指向凌晨3点半,而韩小平的一天,却早在4个小时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做早餐,是江西人韩小平目前在杭州赖以生存的技能。从蛋饼、油条到白粥、拌面,从馄饨、小笼到豆浆、茶叶蛋……林林总总,总能让人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开胃早餐。2016年11月8日开始,杭州莫干山路信义巷口这间5平方米的小木屋就成了老韩的工作间,这里夹杂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汗水和辛酸,同时也孕育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梦想。

  “其实跟杭州这座城市的缘分,要追溯到1990年。”老韩一边用火钳换着第一拨烧尽的煤饼,一边回忆着过去,“那个时候和亲戚在工地上干活,从小工干到包工头,也曾风光地赚过钱。但工程这个东西很难说,饱一餐饿一餐的也很正常,运气不好的时候也赔过钱,也过了两年在外地漂泊的日子。”

  兜兜转转最终又回到杭州的老韩,几年来靠着在工地和餐饮店打工赚钱养家。“我两个儿子,大的1997年生的,小的今年12岁。以后总要结婚成家的,我总想给他们在老家能各造一栋房子。像我们这样的小人物也得有大梦想啊。”今年已经47岁的老韩笑着说。也正是因为这桩横亘在心底的大事,让老韩决定换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其实包子、馄饨、油条我都会做,再加上许多亲戚和老乡也在杭州干这一行,就想着找到店面,靠着自己这点本事多赚点钱。”

  去年,老韩的大儿子韩东财在高考中失利,倔强的性格,让他拒绝了父亲再复读一年的建议,毅然决定与老韩一起干活赚钱,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小韩在网上找到了现在的这个店面。

  从开张这天起,老韩的作息时间就颠倒了。“晚上10点起床过来,一边炸点油条供应给周边的早餐店,一边做点夜宵生意,因为边上有酒吧,一晚上下来人也不少。然后就是卖早餐,基本到下午2点收摊。”这样的作息一直持续到现在,“除了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稍微晚一点出摊,这个作息表就没变过。”老韩说,为了配合这个作息时间,自己一天也就吃两顿饭。第一顿饭差不多在凌晨五六点钟,这时候,为早餐做的准备工作已七七八八完成了,而夜归人的生意到了这会儿正好也处在一个空当期。第二顿则要等到收摊后。

  吃好了就倒头睡,睡醒了迎着月光出摊,从月明到日出,这样的循环似乎看不到头,可老韩却乐此不疲,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大儿子韩东财的懂事与成熟。自打早餐店开张后,小韩就承担了做小笼、切葱段、熬粥等一系列头道准备工作。“我晚上10点钟起床,他每天凌晨2点半也起床了。”说起儿子,老韩满怀亏欠,“我知道他是不想我太辛苦了,前两天小腿上还被粥桶烫了个大疤,他也没休息一下。”

  说话间,小韩也来到了小木屋,老韩忙着给人做蛋饼,小韩就见缝插针地烧着开水,汆汤面条,收拾顾客吃完后留下的餐盘。内向的小韩话不多,但与父亲还是有一搭没一搭地用江西土话进行交流。“他在嫌我动作慢,嫌我对顾客都没有笑脸。”小韩认真地说着,“老爸其他都好,就是有点烦。”

  此时,天空已渐渐放亮,街道上车辆的喇叭声、树上麻雀唧唧喳喳的吵闹声混杂着油锅沸腾和顾客们的谈话声,新的一天又将开启,而老韩和小韩父子俩的梦想依旧在延续……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