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我寻求那些寂静中的火焰”
//www.workercn.cn2017-07-18来源: 滨海时报
分享到:更多

  吴投文:一九九八年,你率先提出并协助组织了“盘峰诗会”。由于会上“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分化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这次诗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波,也使人们对会上的情形产生了种种误传和猜测。“盘峰诗会”搅动了沉寂十年的中国诗坛,可以说成了中国当代诗歌的一道分水岭,尤其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什么要组织这次诗会,会上的具体情况怎样,可否谈谈?

  林莽:一九九八年我阅读了沈奇的文章《秋后算账》,这是一篇针对程光炜主编的九十年代诗选《岁月的遗照》所引发的“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的争论而撰写的倾向于批评这本书有偏颇的文章。从这篇文章我想到了八十年代以来的有关诗歌写作中借鉴西方文化还是更多地关注本土意识的美学倾向,这一问题虽然没有提到表面上来,但十多年来一直存在着。我想这一写作美学观念下的争执,一定会有助于中国新诗的发展。因而我在《诗探索》编辑会上提出了开一个“打架的会”的想法。将主张“知识分子写作”和主张“民间写作”的诗人召集在一起,进行一次当面的争论。这一提议得到了谢冕、吴思敬、杨匡汉三位主编和编辑部全体同仁的赞同。

  因为资金问题,我找到了北京作协秘书长李青和《北京文学》社长章德宁,这一会议的内容也得到了她们的认同和支持。通过北京作协我找到平谷的作家柴福善,他帮助联系了平谷的“盘峰宾馆”。这样,这次会议得以在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六日在北京平谷盘峰宾馆举行。

  当时吴思敬教授为诗会定名为“世纪之交中国诗歌创作态势与理论建设研讨会”。会议由《诗探索》编辑部,北京作家协会、《北京文学》编辑部、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

  会议开了三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各个剑拔弩张,有时甚至就要相互动起手来。有人找我要求晚上不休息接着开。中间有一个傍晚,诗人到金海湖大坝上散步,相互间还是比较友好的,身体勾肩搭背,但嘴上却互不相让。

  诗人们就各自的主张和对方写作的问题进行了开诚布恭的辩论与争执。也有人将相互之间具体的矛盾和对某些问题中的积怨拿到了会议上。这是自八十年代以来先锋诗人之间第一次对诗学观念面对面的论争。“盘峰诗会”之后,中国新诗开启了一个写作的新时代,许多新的诗人大量地涌现出来。

  我在这次会议的最后总结阶段有一个简短的发言,我大致说的是:中国先锋诗坛不只是“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这一对矛盾,还有许多不健康的现象,有许多的人自我膨胀,大师满天飞,我们在许多地方会与大师相遇,在诗人的聚会中、在朗诵会上、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都会遭遇大师,有时大师与大师的相遇,令空气凝结,让我们几乎喘不过气来。我们的许多诗人浅薄地忘记了对诗歌的敬畏之心。在艺术面前,我们应该永远虔诚,永远静心以求。

  “盘峰诗会”期间,作家柴福善作为旁观者,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个人听会笔记,《诗探索》曾在“会刊”上全文刊载。

  这次会议后,与此相关的双方诗人还各自撰写了大量的争论文章,许多无知者隔岸观火,一些心怀叵测的人说:先锋诗人为挣地盘打起来了。这种说法丝毫不了解其中的诗学价值。

  这次会议被与会诗人们称之为“盘峰论剑”,它成为了中国诗歌开启新时期的分界线。

  吴投文:你长期担任《诗刊》和《诗探索》的编辑,在《诗刊》和《诗探索》的工作中有许多独特的创意,付出了许多辛勤的劳动。请结合你所做的工作和贡献,谈谈你的体会和想法。

  林莽: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一直想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些事情,现在回忆一下,我的一想法还是有了一些兑现。

  上世纪九十年代诗歌钩沉和修复诗歌史的努力:组织了一九九四年的白洋淀诗歌寻访;完成了一九九八年诗人食指浮出水面两件事;一九九九年提出和组织召开“盘峰诗会”,为新诗发展开启了一个新起点。

  一九九八年我到《诗刊》工作,当时有人问我到《诗刊》工作有什么想法?我曾明确地说:只想为诗歌做些具体的事情。

  后来在《诗刊》工作期间,我提出了创办并主持了《诗刊》下半月刊的各项工作:设计了“华文青年诗人奖”;推出了中国最早的“驻校诗人”的方式;与漓江出版社多年合作编辑年度诗选;组织开展遍布全国的“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诗歌公益活动。这期间还在自一九九四年复刊的《诗探索》兼职,提出创办了《诗探索》作品卷,二〇一〇年退休后创办了会员制的“诗探索诗人会所”,创办了“红高粱诗歌奖”和“发现诗歌奖”。

  在《诗刊》工作期间,创办和主持《诗刊》下半月刊和“华文青年诗人奖”,一个是为青年诗人建立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一个是为青年诗人树立了优秀诗歌写作的榜样。下半月刊为一大批青年诗人走上诗坛,起到了助力作用,也开辟了中国诗坛下半月刊的新模式。而“华文青年诗人奖”则推出了几十位优秀的中国诗坛的有生力量,并以一个奖、一个研讨会、一本书和一个“驻校诗人”的四个一的方式建立了立体的评奖理念和方法。

  以上这些,包括近些年在《诗探索》的许多工作,都是想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些具体的建设性的工作。这些年我一直在兑现着“为诗歌做些具体的事情”的诺言。

  吴投文:你认为要成为一个诗人,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请谈谈。

  林莽:我认为,良好的感知力和语言艺术的天分,生命对世界的真切体验和感悟,广泛阅读的文化积累,人生经验和文化经验的融会贯通,是一个优秀诗人必须具备的才能。

  吴投文:《林莽诗选》扉页上有一句题词:“我寻求那些寂静中的火焰,它们是属于我的。”这是否代表你的诗观?你的诗歌创作从白洋淀开始到现在已有四十多年了,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林莽:应该说这不是一种诗观,只是我希望进入的一种诗歌境界吧。寂静,但蕴含着闪耀生命之光的温暖与魅力。

  在近五十年的艺术追求中,我理解了里尔克所讲的:“艺术也是一门学习真诚的功课。”诗歌和其他艺术一样,面对这个世界,只有虔诚的人,才会写出被历代人们不断发现的好作品。( 吴投文 林莽)

  (文章来自凤凰读书,略有删节)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