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我寻求那些寂静中的火焰”
//www.workercn.cn2017-07-18来源: 滨海时报
分享到:更多

  吴投文:在你的创作中,长诗《记忆》可能算是一首比较特别的作品,触及到了你对历史的某种沉痛记忆,也可能有现实原因的触发。诗的抒情风格也发生了某种变化,由原来的内敛、沉静转向了激越、喷发。这首长诗展开了你对过往生活、对白洋淀岁月的回忆,也融入了你的现实感叹吧。请谈谈这首长诗是在什么样的情绪体验下创作的?

  林莽:一九九六年,文革三十年之际,我读到了许多回忆文章,我青春年代的许多难忘的记忆不时地在我的心中闪现,那年我有了创作一首相关长诗的冲动。

  这是一首以个人的个体生活体验讲述一段历史的长诗,我选取了一些我所经历的生活细节,想用一个人的经历还原那一段非同寻常的社会历史,以有别于那些大而空的所谓的写宏大叙事的政治抒情诗和空泛而艰涩的伪现代诗。

  即使是讲述自己亲历的生活,我们知道一首长诗是需要文化底蕴和写作功底来支撑的,我写到第三大部分时,就觉得底气很不足了,因此又拖了一段时间,进一步做了阅读和思考的准备,三年才断续完成了长诗《记忆》的写作。

  这首诗中第一部分是那场风暴的初期记忆,第二部分是插队生活阶段的记忆,第三部分是我对那段特殊时间的认知与感悟。历史就像我在另一首诗中讲到的:“有时候/人们离去的比时间还要快”(摘自《秋天在一天天迫近尾声》)。刚刚写完时我对后一部分还存有疑虑,不是很满意,现在读来,感觉还是基本完成了我最初的设想。

  吴投文:很多读者注意到了,一九九一年九月,你写了一组“夏末十四行”。在一九九七年和二〇〇一年,你又写了两组“夏末十四行”,这三组诗对照来读,别有意味,似乎都具有自言自语的性质,流露了你真实的心迹。在新诗史上,很多诗人尝试了十四行诗的写作,像朱湘、冯至等人的十四行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你怎么想到要写十四行诗的?怎么看待十四行诗的本土化?

  林莽: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诗歌写作上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目睹中国新时期的诗歌发展历程,感到我们诗歌写作中存在许多的弊端。在先锋写作群体中,许多诗人为先锋而先锋,一些诗人写了许多似是而非,虚张声势的作品,一些人仿照翻译体的诗歌,随意分行,简单叙事,缺失了汉语写作的语言魅力,也因此倒了许多阅读者的胃口,令他们远离了诗歌。

  诗歌是语言和情感经验的艺术,缺少了内在情感,缺少了汉语语言的艺术,也就没有了诗歌。鉴于这些,我针对自己的诗歌写作进行了反思。尝试着用十四行的方式控制诗的语言和结构,努力在一定的行数内完成好一首诗的构想,目的是让自己的写作不再过于随意和松散,让诗的语言更讲究内涵,跳跃和空灵。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对写作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同时也写出来一些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如:《夏末十四行·谷仓》《夏末十四行·满月》《夏末十四行·玫瑰》《夏末十四行·老树》《夏末十四行·梦舞》《夏末十四行·裂痕》等等。

  严格地说,我所写的十四行仅仅是外表形式上的,它们的样式很不严格。但这种练习对我的诗歌写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它让我在结构的控制,在语言的表达上有了新的体验。诗歌是一门讲究语言精确和结构严谨的艺术,诗歌写作是语言艺术中最难把握的,它要求每一位诗人都应是语言精湛的匠人,正像茨维塔耶娃所说的“作为匠人,我懂得手艺”。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