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我寻求那些寂静中的火焰”
//www.workercn.cn2017-07-18来源: 滨海时报
分享到:更多

“我寻求那些寂静中的火焰”

——诗人林莽访谈

诗人林莽

  吴投文,一九六八年生,湖南郴州人。二〇〇三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出版有学术专著《沈从文的生命诗学》和诗集《土地的家谱》《看不见雪的阴影》等。

  林莽,原名张建中,一九四九年生。白洋淀诗歌群落主要成员、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我流过这片土地》《永恒的瞬间》《林莽诗选》《秋菊的灯盏》《记忆》等,诗文集《时光瞬间成为以往》《穿透岁月的光芒》《林莽诗画集》等。现任《诗刊》编委,《诗探索·作品卷》主编。

  吴投文:作为 “白洋淀诗歌群落”的重要一员,当时如何想到去白洋淀插队的?也请谈谈你在白洋淀插队时期的诗歌创作情况。

  林莽:一九六八年,我的同学和朋友们大多都离开北京,到各地的兵团、插队或跟父母到五七干校了。秋冬两季,我和几个朋友连续几次骑自行车到白洋淀考察,并决定选择到更自由、离北京更近的白洋淀插队。白洋淀同全国一样,是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中国乡村,不同的是,那里是中国北方唯一的水乡,有较好的人际环境。

  社会动荡,家庭危难,那个时候,一个有问题家庭的子女是看不到未来与前景的。但作为不甘于沉沦、心中有梦想的青年,我在白洋淀找到了诗,这种可以抒发内心的感悟与苦闷的艺术方式。一九六九年,在插队生活的第一年的夏天,我开始了最初的写作尝试,那些年保留下来的第一首诗《深秋》,就是一九六九年冬天完成的。《凌花》《列车纪行》《悼一九七四年》《二十六个音节的回响》应该是我那个时间段的代表作。

  吴投文:一九七〇年冬天,你写了《自然的启示》一诗:“初冬的原野上/挣扎着违时的嫩苗/寒风的冬日把它/由苍绿变为焦黄/孤独的柳树/在狂风中不时地弯下腰/洒下枯干的树叶/无奈地抖动着光裸的枝条/赤红的落日/依旧现出柔和的微笑/在紫色云雾的簇拥下/投入群山的怀抱//淡漠、恬静、死肃/这就是初冬黄昏的格调”,诗中有一种清幽冷寂的情绪意味,可能表达了当时你对生命的某种反思。这首诗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我也注意到不少报刊和网站转载了这首诗。还记得当时的写作情境吗?请谈谈。

  林莽:《自然的启示》一诗是一九七〇年十二月写的,那是我插队生活的第二年。我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那是一些在孤岛上的日子。既有正午的阳光,也有深夜的冷雨。对于一个心灵充满压抑的青年,对于一个离家孤独生活的青年,那些年到底意味着什么?深夜,阔叶树发出哗哗的声响,我住的村边小屋外是一片开阔的水面,没有星光和渔火,我在孤单中思念,既凄楚又担忧。在夕阳西下的堤岸上,一边是一片紫色的土地,一边是一片无声无息的湖泊,我默默地走着,世界无依无靠。冬日的树木枯干凋零,几丛芦苇在岸边摇曳,孤雁的鸣叫声声远去。冬日的白洋淀一片冰川,灰褐色的云层笼罩着天空……尽管,我关注着每一天的新闻,但是家庭及个人的命运被一只无形的手把握着。那些日子虽是青春却充满了阴影,那些日子向谁诉说?向谁哭泣?也就是那时,在寂静的寒夜中,我找到了诗:这种与心灵默默对话的方式。”以上这些文字就是我写这首诗时心灵的背景。

  这首诗应用了一些象征手法,我们的确像一群反季节的嫩苗,在那片冬日的土地上抗争着不公的命运。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