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谢辰生:为“文物”正名
//www.workercn.cn2017-08-14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大家】

学人小传

  谢辰生,1922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武进,著名文物学家。秉承家学,自幼便对历史学产生浓厚兴趣,受教于兄长谢国桢。20世纪40年代起任郑振铎业务秘书,开始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在上海参与了战时文物的清理工作,参与编纂《甲午以后留存日本文物目录》《中国历史参考图谱》《蕴辉斋名画集》《域外所藏中国名画集》等。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就职于国家文物局负责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起草工作,是新中国文物事业的全程见证者和重要参与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主持起草了首部《文物保护法》,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定义,推动设立“文化遗产日”,力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出台。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等。2010年,《谢辰生文博文集》《谢辰生先生往来书札》出版。现任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年近百岁仍为文博工作殚精竭虑,建言献策。

  谢老不老

  谢老不老,他从不拒绝新生事物,时常会主动向年轻人打听网络微信上的热点,哪怕小区里新开一家店铺,他都会亲自去“考察”,做到知己知彼,永不落伍。两年前,在参与讨论正在起草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座谈会上,九十多岁的老人居然提出要通过科技的引领加强对文物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运用大数据服务文物保护,加强文物执法建设。

  永不停歇的工作是谢老唯一的长寿秘籍。90岁以后,他才开始整理自己的著作,书札、文集、口述史、访谈录、自选集一部接着一部,现在还担任着《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这一大工程的主编。

  “我就是痴迷于文物保护的老兵!”在谢辰生眼里,文物安危是现实主义,自身的一切困难完全可以革命乐观主义处理。平日里依旧保持着反应快、吃饭快、走路快的生活习惯,随时准备着为文物保护继续出发。

  “我保卫什么?保卫家乡,保卫家乡门前的老松树,叫它千年绿来万年青。”谢辰生时常回忆起自己在抗美援朝战场,听到祖国慰问团唱的这句歌词。在他心目中,文物就是这棵老松树,就是他守护的乡愁!

  在今年全国政协的记者会上,当被问及我国古代书画保存的状况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首先回顾了30年前7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为此作出的突出贡献。

  时间追溯到1983年4月,“全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专家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决定自下半年起在全国启动鉴定工作,由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七位先生负责。由此,这个当时平均年龄已超70岁的鉴定组,八年间踏遍全国,共过目古代书画作品61596件,基本摸清了家底。

  负责组织协调这项大工程的正是谢辰生。然而,这项被王世襄先生感叹为“规模最大,卷帙最繁,工作最艰巨”“过去不但不敢做甚至不敢想”的工作,成果出版却因经费短缺而举步维艰。为此,谢辰生多方奔走,直到促成《中国古代书画图目》24卷全部出齐。殊不知,此间他做了两次癌症电切手术,身体饱受病痛煎熬。

  谢稚柳先生在一封信中用“深为感慕,又深佩毅力”来评价老友谢辰生的这份坚持,同时又再三劝勉:“尊体想已康复,然以后不能过劳体力,更不能过劳心力。”

  回首过往,谢辰生在《图目》后记中深情地说道——

  “在鉴定工作进行期间,老专家们本着对文物、对后人负责的原则,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只讲奉献,不讲报酬。特别是谢老和启老,不仅是古代书画鉴定家,而且还是当代著名的书画家。所到之处,都有一串长长的名单,向他们求书求画。两位老人在紧张鉴定工作之余,还不辞辛苦,为宾馆服务员、司机和其他人员写字作画。在此期间,他们在各地留下的书画,简直是不计其数。两位老人的书画都是一幅千金的,他们搞鉴定不但没有任何报酬,反而还要无偿地为人写字作画,这种精神是现在一些人很难理解的。”

  诸此种种,到底是何种力量支撑他们完成这项历史大业?谢辰生一句“我们这代人一生追求的就是报国恩!”来诠释。说者风轻云淡,闻者肃然起敬。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