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曹兵:与航天发射的百次之约
//www.workercn.cn2017-07-25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2.胆大心细,诠释万无一失

  心细,是曹兵给人的第一印象。他事无巨细,自有一副“男子汉干绣花活”的恬淡与细腻。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他“曹工”,这不仅是大家对他精湛技术的尊重,更是对他30年如一日与燃料为伍的勇气的钦佩与崇敬。

  他的一举一动都流露出航天人的严谨与细致。与笔者交谈中,他一时想不起来具体是哪一年进行了加注系统的大改造,便打电话叫来了徒弟,把压箱底的《机房工作日志》和《设备使用管理档案》搬了出来,在一堆半人高的资料里挨个儿翻阅,查找具体时间。

  这堆档案里,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1991年1月,最新的记录填写到了采访的上一周,90%以上的记录人都是曹兵。有的老旧日志缺了封皮,有的书页泛黄,甚至有的字迹已经模糊,可透过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小字,仍能看出记录人的认真和用心。自从到这个岗位以来,他就坚持作技术记录,连着记了20多年,这种敬业精神和专注程度着实让人惊叹。

  “别看这些日志和档案毫不起眼,上面记录的可都是宝贵的经验。”一番努力下,曹兵终于找到了加注设备大改造的准确时间。

  正是在2004年3月,发射场为进一步提升综合测发能力,对加注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新改的加注设备自动化程度更高,燃料加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强,同时对操作手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已经对老加注系统了然于心的他,并没有沾沾自喜于“泰斗级”操作人才和“专家级”指挥人才的评价,他极力在个人水平和系统能力上寻求突破。

  他感慨,庆幸自己抓住了这次系统升级改造的机会,才没错过中国航天“最好的时代”。

  为全面掌握系统,从一颗螺栓、一根管子,到一个传感器、一块仪表,他都仔细研究,认真学习,直到将整套新设备完全搞懂弄熟。

  为如期完成设备更新改造,他连续三天窝在不足40厘米宽的狭小空间里,捆实上万根配线,蹲在地上紧固检查接线端子。膝盖磨破了皮,小腿也浮肿了,他仍专心致志。

  苦心人,天不负。新改的设备经受住了实际发射任务的检验,他也从新系统的“小白”,成长为加注制胜的“定盘星”。

  说他是加注系统的“活图纸、活规程、活参数”,一点也不夸张,他的能力配得上这个称谓。凭借着对加注设备的熟知程度,他总能游刃有余地把控这个系统,哪个模块最容易出问题,哪个操作手还需要历练,哪个阀门最可能“跑冒滴漏”,他都能提前预测。“我会把问题和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绝不让设备在加注的关键时刻‘掉链子’。”曹兵胸有成竹。

  在加注中,高风险如影随形,单位先后有两位同事在加注岗位上牺牲。“所有的事情都在警示我们,搞加注,不细不行。”曹兵这样看待自己的工作。

  每一个加注前夜,他都格外费神。一次,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子里琢磨加注程序,过了午夜,仍没能入睡。到了凌晨4点,他仍不放心,索性拿着手电筒,跑到洞库去查看燃料液位,直到确认数据正常,才安心回到宿舍休息。

  “小心驶得万年船”。曹兵的胆大心细,还练就了他加注系统“蒙眼摸阀”的独门绝技。

  设计“蒙眼摸阀”的初衷,是为了锻炼岗位人员的应急能力。设想这样一幅紧急场面:红棕色的四氧化二氮出现泄漏,凭借肉眼根本看不见实物,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准确地找到阀门位置,完成加注操作是非常困难的。

  基于这样的“深谋远虑”,操作手要蒙上眼睛,在布满了管道的加注间里,徒手找到近百个阀门的位置,按照指令开闭阀门,不容许一点儿差错。

  要想练就这样的本领,首先要记准阀门位置,其次要熟悉现场,第三要数清步数。一旦哪个环节出了岔子,就会出现磕磕绊绊的事情。

  “现在这一训练方法,是新操作手上岗前的必过科目。”说话间,曹兵的嘴角洋溢着自豪。

  据统计,经过他的手加注到火箭体内的燃料,竟有惊人的2万吨之多,足以装满300节火车皮。其实,让他自信的并不是数量之大,而是水平之高,给火箭加注过这么多燃料,他从未“失过手”。

  “都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我宁愿提起鞋子,光着脚走路,也不会让鞋子湿了。”他的话平淡而坚定。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