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曹兵:与航天发射的百次之约
//www.workercn.cn2017-07-25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曹兵在测试加注管道相关数值。

  曹兵与家人在一起。

  曹兵在组织穿戴防护服训练。

吕道凯 严伟

  2017年7月5日,“中星9A”卫星成功定轨的消息传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火箭燃料加注高级技师曹兵倍感欣慰和感动。尽管历经“发射失利”的波折,这颗“星坚强”最终还是入了轨,曹兵和大家的辛苦与付出总算“有个交代”。

  这是他执行的第101次航天发射任务,也是西昌发射场的第104次航天发射。除了发射场建设之初的前3次发射他没有参加,此后的每一次任务,他都没有落下。

  在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也不过才250次。掐指算来,仅曹兵个人参与执行的任务数量,就占到了中国航天发射的40%左右。“对于一个普通的航天工作者而言,能在职业生涯内完成百次发射,这在中国也没有几个!”这个不善言辞、习惯用行动来表达情感的航天人,由衷地发出感慨。

  今年初起,“退休”这个字眼已在不觉间写进了他的日程。为赴这场百次之约,曹兵付出了半辈子的努力。在退休之年邂逅百次发射,这个见证着中国航天辉煌的航天人,正在画加注职业生涯的圆满句号。

  1.燃料加注,像刀尖上跳舞

  至今曹兵仍然清楚地记得,1987年他刚刚参加工作,从江苏如东坐汽车到南京,再从浦镇火车站出发,坐上三天三夜的绿皮火车,在成都转车南下,穿过数不清的涵洞,绕过层峦叠嶂的高山,一路起伏颠簸,摇摇晃晃地扎进了大凉山一个叫“菠萝沟”的狭长山谷里。

  当时只有19岁的曹兵从没有离开过老家,在他想象中,自己要去的发射场应该是个高科技单位,技术先进、条件一流。可是,眼看着车子越走越远,越远越荒凉。偌大的发射场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塔架,工作的机房远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上,生活的地方也是简陋不堪,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强烈的思乡情结交织在一起,把他心底的美好期许击得粉碎。

  他的心中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里的条件如此艰苦,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究竟能坚持多久?当得知自己从事的工作是给火箭加注燃料时,这个问号瞬间变成了感叹号。而当了解到燃料对人体有损伤时,感叹号顿时还原成了更大的问号。他的心思在起起伏伏中飘忽不定。

  正如曹兵所担心的,他所在的加注系统,主要为火箭加注四氧化二氮燃料,这是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氧化剂燃料,一旦吸入,会对人体呼吸系统产生损伤。搞燃料加注,就像“与魔鬼打交道”,就像“在刀尖上跳舞”。

  后来,随着对加注系统的深入了解,心中的疑虑逐渐散去,他开始喜欢上了这些看起来“并不友好”、其实“很好控制”的加注设备。

  在同批入职的新人里,曹兵精干而又灵光。虽然他当时只有初中学历,但已经是加注岗位为数不多的“高学历”。他经常身着厚重的防护服,看起来像电影《生化危机》里人物的样子,穿梭在燃料洞库和加注间里,有时站在一旁看熟手操作设备,有不懂的地方就向专业人员请教;业余时间学习原理方法,自己动手摸阀门按钮。用“看”、“问”、“学”、“摸”四个字,就可以概括他第一次担任加注控制台操作手前的技术准备。他像极了一张白纸,任由航天之笔肆意地书写和图画。

  那是1990年2月,他首次担任“东方红二号甲”加注控制台主操作手。第一次走上如此重要的技术岗位,他既紧张又兴奋,为了这一刻,他足足准备了3年。他清晰记得,自己精神高度紧张、精力高度集中,非常用力地想把这次加注做到极致完美。尽管按下按钮的动作已经练习了上百遍,当右手大拇指触碰到按钮的瞬间,他的手还是微微颤抖了一下,手心里全是汗。在完成第一个加注动作后,他把手在膝盖上擦了又擦,生怕手湿影响了加注。随着指挥员陆续发出口令,他也渐入佳境,几百项操作下来,整个过程没有出现任何“毛刺儿”。当广播里传来“加注完成”的口令时,他的身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其中有鼓励,有赞许,也有期待。

  两天后,火箭准时点火发射。当喷涌而出的橘黄色火焰,托举着乳白色的火箭直刺苍穹,他的心跟着地面的震动一起颤抖。这一刻,他是得意与满足的,是他亲手把火箭送上了天。直到今天,每当看到火箭点火发射、缓缓升空,他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动与冲腾,这种充实和满足的感觉从未改变。

  初次亮相,就首战告捷。就这样,一次、两次、三次……随着次数的叠加,他也逐渐从主操作手,成长为加注系统的指挥员。他用30年没换过技术岗位的无声坚守,生生地把“传说”写成了“传奇”。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