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陈雄珍:非洲屋脊上的桑蚕大使(图)
//www.workercn.cn2017-08-22来源: 农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要给蚕业工人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希望

  “陈老师,我们的示范中心如果维持不下去了该怎么办?”默罕默德是蚕业技术示范中心的一名养蚕工人,由于示范中心长期无蚕茧产出,面临被关闭解散的风险,默罕默德不想失去这份养活全家人的工作,陈雄珍成为示范中心的技术负责人

  后,默罕默德曾这样忧心忡忡地对她说。

  “农民工人最勤劳,也最实际,要给他们实实在在看得到的希望和收益,他们才会对一件事情有干劲。”陈雄珍了解他们的心思。

  陈雄珍试养的杂交蚕品种在埃塞表现良好,在她的技术指导下,示范中心成功地收获了一百多公斤蚕茧。对此,陈雄珍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带着工人和学生,把蚕茧做成终端产品。

  煮茧、清洗、晾干、拉丝、铺被、缝制,一连串手把手的工艺指导示范之后,六床蚕丝被在埃塞蚕业工人的手下制成了。埃塞人首次生产出蚕丝被,四十多岁的默罕默德摸着像云一样柔软、像雪一样洁白的蚕丝被,兴奋得像个孩子,“蚕养好又制出蚕丝被了,我们就不怕没有工作了。”

  在归国欢送会上,埃塞国务部长Tesfaye专门向陈雄珍表示了感谢:“您带来了专业且操作性很强的技术示范,我们期待着您为我们国家的桑蚕业带来更多的指导。”

  中非人民的情谊要像这丝线一样绵长

  虽然归国休假,陈雄珍却不肯好好休息。跑蚕丝工艺厂和老技术工人交流蚕丝加工工艺;跑器材市场,寻找适合埃塞的蚕业器械,列入今年我国农业部援非的物资清单。

  “在国内,我主要做种桑养蚕的技术推广,现在要帮助埃塞把整个产业链完善起来,得成为一个多面手。”年近五十,陈雄珍再一次为自己定下了新的学习任务。“埃塞两家蚕丝厂的厂长在我回国后多次发邮件来,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什么时候再回到埃塞去,帮他们生产出属于自己的桑蚕产品,要把工作做好,我哪能松劲儿啊。”

  说起这两年来与非洲朋友结下的友情,陈雄珍满眼含笑。示范中心的工人已经把她这位技术专家当作了可亲可信的“老板”,连工人生病都要第一时间向她报告,而她则跑前跑后安排车辆帮助送医。临回国时,蚕房所有的工人与她相拥告别,工人Tersuma激动地说:“我们好不舍得你走,你是最好的技术专家,却这么谦卑、友好、耐心、无私地帮助我们,盼望您下期一定再来。”

  回国前,陈雄珍只留下回程中足够换洗的衣物,其他的全部衣物,都送给了当地的蚕农,“连把雨伞都没留下,结果在南宁转车时淋了个落汤鸡。”想起自己的狼狈,她笑出声来。

  “要把我们的桑蚕种养技术带给非洲朋友,让中非人民的情谊,像我们桑蚕吐出的丝一样绵长。”这是陈雄珍的目标,也是她向前的动力。(本报记者郭少雅)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