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170年后,我们为什么纪念谭鑫培
//www.workercn.cn2017-09-22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纪念谭鑫培诞辰170周年、谭富英诞辰111周年系列演出本周落下大幕,中国戏曲学院又举行了一场名为“谭鑫培与京剧的辉煌”的研讨会,让业内对谭鑫培、谭派艺术,乃至整个京剧艺术的探讨走向更深层次。为什么一百多年前的谭鑫培,仍然值得我们今天以各种形式纪念,并一再去探寻呢?

  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对于京剧艺术的影响绵延一百多年仍未消散,甚至在业内人士看来,今时比往日更应该纪念他老人家。作为中国京剧的创始人之一,谭鑫培对京剧艺术居功至伟,可以说京剧昔日的辉煌离不开他。在今天,京剧受到各种新的艺术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冲击,“辉煌”就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此时,我们不妨回头探寻昔日的辉煌如何打造,读懂历史才能走好未来的路。

  谭鑫培一生演出过四百多部作品,流传下来一百多部,可以说是为京剧、为京剧老生行当都留下了一座宝库。可是,今天无论是谭派,还是老生艺术都面临好戏不多的质疑。作为谭家第六代传人,此次纪念演出的策划人谭孝曾表示,自己特意借这次纪念活动挖掘出了不少几十年未演的老戏,以此来证明谭派不是没戏。他的这一举动,业界和戏迷用演出现场热烈的掌声给予了肯定。但这些好戏为什么几十年没演呢?那些没有被挖掘整理的好戏还挖得出来吗?

  京剧剧目散失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有些戏不适宜当下社会,也不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剧目水平不高,艺术形式雷同。此外,从创作者角度而言,还有一些戏是因为难度系数太高,今天的演员根本就继承不了,或者说有些演员根本耐不下性子学习那些需要更长时间来仔细琢磨的作品。

  别看谭派是老生流派的肇始者,但在当下京剧界,老生演员却以杨(宝森)派居多。因为谭鑫培能文能武,唱得了老生,也拿得下武生,作品里的角色文武兼备。而杨宝森先生身体比较弱,代表作也都以唱为主,更看重演员的嗓音。今天很多演员因此就做出了选择。

  在此次纪念演出中颇受好评的《问樵闹府·打棍出箱》就不是什么演员都能拿下来的,还得请王平这样艺术上比较全面的老演员来演绎。为什么当初能演得火热的戏,对今天的演员来说却是不可逾越的高峰?京剧界是不是也应该集体补补“钙”,才能更好地传承这门艺术,再去说什么辉煌。

  所以,我们纪念谭鑫培纪念的不仅仅是艺术家本尊,还有那个时代。那些伟大的演员用他们的不懈追求令京剧艺术至臻至美,让它超越其他剧种成为国粹。今天挖掘老戏也不只是在挖掘一出出剧目,而是那些老戏里隐藏的创作者的优秀传统,以及那些让京剧能够延续二百年的“密码”。(牛春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