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娘家人-正文
江西婺源“挎包书记”王晓东的“扶贫”路(图)
//www.workercn.cn2017-08-24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江西婺源:“挎包书记”的“扶贫”路

——记婺源县总工会驻村第一书记王晓东

  有人说,扶贫工作已经到了攻营拔寨的攻坚阶段。在他看来,扶贫工作天天都在攻坚,容不得丝毫的松懈。有人认为,扶贫工作无非就是给钱给物。可他却认为,扶贫工作不光要“输血”,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盘活资源,促进贫困户“活血”、“造血”。

  他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浮溪村的村民经常能看到他背着小挎包、骑着小电驴,穿插在纵横交错的巷道里,他的扶贫工作有实招见实效,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挎包书记”。他就是清华镇浮溪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晓东。

  走村串户:建立实况“数据库”

  2017年5月15日,王晓东被正式任命清华镇浮溪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浮溪村委会有贫困户30户83人,都在下辖的6个自然村。6个自然村的30户贫困户走一圈下来,需要一天半的时间。遇到贫困户不在家,走访还得反复跑,所需的时间更长。

  考虑到自己的基层工作经验少,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及时掌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王晓东常常背着小挎包、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

  吴菊花,女,59岁,浮溪村黄家村人,因残致贫,长年瘫痪卧病在床,没有劳动能力;李雷武,男,61岁,浮溪村新田村人,夫妻均为残疾人,靠领政府低保过日子……为什么致贫、具体的家庭情况、该如何脱贫,是他到每一个贫困户家都要了解清楚的问题。

  短短的半个月时间,他就把30户83人的基本情况全面摸底、全部掌握,并建立电子档实况数据库,所有贫困户信息一目了然。通过对数据库的梳理,他发现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是残、病、灾、缺少劳动力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5个方面,要想从根子上脱贫摘帽,仅仅靠走访、慰问等“输血”式形而上扶,会使贫困户很难走出“等、靠、要”的消极窘境,但该如何扶,着实让他陷入了沉思。

  记录点滴:绘制实时“动态图”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王晓东随身的挎包里始终都放着一本黑色的笔记本,本子里面插着一黑一红两支笔。打开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着日常的扶贫工作,有贫困户的最新情况、走访交谈的记录和对扶贫工作的思考。

  随手翻开笔记本,每页都有圈圈点点的红色笔迹,从记录的内容来看,大部分都是贫困户反映的困难和问题的实时进展和进度情况。

  还有一些折页。打开折页,仔细阅读里面的内容,你会发现,里面重点记录着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在这当中,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的是政策矛盾问题,这些他都一一记录在案。

  “贫困户戴超家有两亩五分水稻田,家中缺少劳动力,春耕插秧速度慢,6月8日,我联系了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会干部,组团到田间为贫困户插秧,主要是拔秧苗、打井字格、插秧,经过一天努力,完成一亩六分田水稻秧苗的插种,剩下的九分田,计划9日上午突击……(划黑框打钩:此项工作已于9日上午12时完成)”。

  “6月13日走访,发现贫困户董新焰家房屋漏水。考虑到贫困户年龄较大,又无收入来源,我找到村支书吴雪凡商量,最终确定由村委会负责维修。目前处于梅雨期,我要跟踪和盯紧维修事宜(双折痕、红笔星号标记)……”。

  “6月14日上午,村扶贫专干董志民联系了村里的砖匠江师傅,下午江师傅带着小工前来盖漏……6月18日,修漏结束,总共用了2600片红瓦,共计8个工,所有费用由村委会垫付……”看着这一笔笔“流水账”,王晓东的扶贫工作就像一幅时时更新的“动态图”,方向在哪、重点在哪、完成进度、跟踪事项等直观明了。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