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姐弟俩“北漂”19年激活皮影戏(图)
//www.workercn.cn2017-08-15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谋生

  按照地图一家家去谈演出

  花费一年时间把剧社安顿好后,韩非子就让子女去打拼,自己回到黑龙江继续工作。父亲这个看来有些“任性”的决定,改变了韩迟和韩星的一生。“那时候我都不敢跟同学说自己在北京是做皮影表演,心里特别自卑。”从爱好到职业,韩迟心里还有很大的弯儿要拐过来。

  京城居大不易。上世纪末,演出市场远没有今天活跃,一个民营皮影剧社想在北京生存的困难可想而知。姐弟俩租的房子在丰台,邻居是个出租汽车司机,就是靠着这个邻居家的北京地图和一本北京大黄页,韩非子剧社开始了“北漂”之路。“每天推着自行车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往哪里去,但那也必须往外走。”

  没有任何经营经验,姐弟俩只能用最笨的办法按照地图一家一家幼儿园去谈演出,有些幼儿园连大门都不让进,门卫就谢绝了他们的推销。有的幼儿园负责人奇怪地看着他们,“我们平时看的都是中国木偶剧院、北京儿艺的演出,你们是什么剧社?”因为演出太少,跟姐弟俩一起留在北京的老艺人们不得不回老家,只留下姐弟俩维持剧社的运转。

  那些看不到希望的艰难时光,让韩迟学会了最实际的人生道理,“你去一家会被拒绝,去十家会被拒绝,但去一百家总有一家会给你机会。”从经营剧社以后,韩迟就明白了世界上没有轻松的成功。

  前后大概用了7年时间,韩非子剧社才慢慢在北京打开了一片天。韩迟说,让她和韩星坚持下去的理由很简单,“皮影是一门值得我们付出的艺术,正是因为值得,父亲才会宁愿散尽家财也要做剧社。”

  融合

  皮影做成大戏闯出新路子

  韩非子剧社的《水漫金山》刷新了观众对皮影的认知,皮影、木偶、动画、装置艺术在同一个舞台上演,那已经不是一台传统意义上的皮影戏,而是一出真正的大戏。

  “跨界”“融合”一直是韩非子剧社皮影戏与众不同之处。2000年开始,即使在剧社发展还不景气的时候,韩迟和韩星也去中国木偶剧院学习,还经常出国和国外的艺术家交流,开阔视野。但在国内找不到同龄人交流,他们常常会觉得孤独和郁闷。

  2005年,法国人萨拉·奥本娜“如有神助”地出现在韩迟面前。“刚好她想学皮影,刚好她还是个戏剧导演,刚好还碰到了我,这些都太戏剧性了,简直是想什么来什么。”韩迟与她一见如故,两个人商量要做一出皮影大戏,“那时候我们说要做个大戏,在别人看来简直就是异想天开。”中间几经周折,2009年《灯官油流鬼》终于横空出世。

  奥本娜带来了许多新鲜想法和创意,让西方的戏剧观念与中国传统发生碰撞,这部戏打破了皮影戏小舞台的形式,还实现了京剧与皮影的“跨界”融合。如果说传统皮影戏不过是茶余饭后的娱乐项目,《灯官油流鬼》则在思想上走得更远,他们没有按照惯例让包公当主角,而是以原剧中一个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小人物“油流鬼”作为贯穿故事的灵魂人物。

  “这部戏让韩非子剧社有了自己的艺术主张,让我们知道了自己想要做什么戏,就好像心中有一束光引领着我。”从《灯官油流鬼》开始,韩迟的想法越来越多。2015年,剧社又与德国导演马蒂亚斯·贝克合作跨界偶戏《拖拉机》,在这部戏里他们不仅将偶师从幕后推向台前,还将一些先锋戏剧的表现手法和皮影表演相结合。

  此次用60天时间做出《水漫金山》,让韩迟和韩星非常疲惫,可他们感到:“艺术真的就得这样干,不能待在踏实舒服的区域,不冒风险怎么知道有没有可能性?”

  明年是剧社来到北京的第20个年头,可能会尝试去制作一部皮影动画。“我们想创造不想复制。”韩迟信心十足地说,他们不会重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做过的那种皮影动画,而是要做一部让大家耳目一新的作品。(牛春梅)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