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赵永生:300年川北皮影戏的守护者
//www.workercn.cn2016-08-20来源: 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更多

当年,这七位老人义务巡回演出上千场皮影戏

赵氏皮影第八代传人赵永生

演出技法需常年锻炼

  那些年,他带着6位梓棉乡的老人走遍800多个村,无偿演出上千场皮影戏

  九十年代初,绵阳游仙区梓棉乡一位叫赵永生的六旬老人,组织六位老年川戏爱好者成立了一个皮影戏班子,他们每月不定期免费巡回演出,受到百姓喜爱。以后16年来,这7位老人跋山涉水,走遍四周 9 县 800 多个村,演出皮影戏上千场,在绵阳一带传为美谈。

  他们是著名的川北皮影艺术的坚定守护者,而“带头大哥”赵永生,更是有300多年历史的赵氏皮影的最后传人。

  连土匪都尊重的皮影戏

  皮影又叫灯影,兴盛于宋朝,元代开始沿南北丝绸之路,流传南亚和欧洲一些国家。明清之后,皮影戏剧日趋丰富,雕工技术更加精细,并将纸皮改为牛皮或羊皮。至清末,皮影戏盛行全国。

  清道光年间,在四川享有盛名的川北皮影,已达到鼎盛时期。而其中的赵氏皮影班在其中扮演了异常重要的角色。

  赵氏皮影班,建于清乾隆初期,至今已有300年历史,解放初由川南迁徙绵州游仙区梓棉乡一带。赵永生是皮影世家赵镜海的第七代传人,他少年时就跟爷爷、父亲和堂叔学习皮影表演。由于他天赋的表演天才和超人的记忆,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方圆几百里的镇乡都为他表演的皮影和演唱所倾倒,人称“神仙手一把抓”。

  赵永生在刚学会唱皮影戏的时候,外乡一家大户邀请皮影班到府上为母亲庆寿演出,皮影戏演完已大半夜了,就住在大户人家的后院。刚睡下便枪声四起,土匪洗劫了大户人家里一切钱财粮物。土匪看他们是唱戏的,就说,这些是吃八方饭的,不要动他们的一钱一物。

  第二天,大户人家里一片狼迹,皮影班却毛发无损人财安康。通过那次遭遇,赵永生铁下心来,爱上了这门老少咸宜的民间艺术。

  在大户人家演“乱”了辈分

  “他记忆力太好了。”据多次采访过赵永生老人的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绵阳市残联职工李贫先生回忆说,赵永生能把中国公元前盘古、神龙、伏曦、尧、舜、禹等,都准确无误地背出各个时代皇帝的年号、在位多少年等,他都能如数家珍。

  赵永生还经常对儿子赵建明讲了一件往事:民国32年(1943年)秋,安县大富罗氏家族新建的祠堂落成,请他们去唱堂会,点的戏有《新府会》《魁星笔》《别洞观景》。年轻好胜的赵永生为显示自己的才华,锣鼓一敲响,抄起皮影粉墨登场。当时,赵永生没想到他抢演的《新府会》戏中,有段父子之间对唱的戏,当他唱完“十年寒窗苦读圣贤,妙郎儿呀,进京求功名,慈父在家,为你秉烛求前程……”当他唱完这段台词,知道惹祸了。

  该父亲接下面儿子的唱词,接吧,这可让父亲脸面丢尽,当着大家的面叫儿子为父。不接吧,要冷场。但认戏不认人,这是梨园老郎太子祖宗立下的规矩。父亲硬着头皮唱到“上前来见过父亲大人,儿妙郎在下,双膝跪定……”戏后这事被罗家知道了,还特赏赵氏父子20个银元。这是赵永生第一次扛大梁。

  那些年,赵家班子春天进山去唱春台戏,夏天到平坝唱青苗戏,秋天到村子里为农民庆丰收,冬天为有钱人唱堂会。清末民初,赵家班子已有四个皮影班子,长年在外巡回演唱,那是赵氏皮影班最兴旺的岁月。

  绝技表演者是个乡下良医

  赵建明介绍,解放初期,由于他父亲赵永生能写会唱,是村里文化最高的人,被大家选为村主任,一直干到1970年。次年,赵永生调梓棉乡医院当院长。到1982年退休时,他已是全乡一流的名医了,其良好的医德也被人称赞。

  赵永生退休后,二十几年如一日,默记整理出失传的如上下部,每部22集的《蛟龙驹》《火焰驹》,11集的《韩仙传》,反映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四部爱情连续剧《纪柳荫》《梁山伯挂帅》《巧鸳鸯》等众剧本。这些剧本都是他凭记忆和已去世的哥哥口述写成的。

  赵永生整理出的这些戏,可分为列国戏、朝纲戏、神话鬼怪戏、家常戏等。他写的《影史撰要》一书,是一本皮影戏的百科全书,在国内都很罕见,有较高的皮影戏曲史料价值。

  赵建明还回忆,父亲赵永生为整理皮影资料,常常写剧本、刻皮影到深夜两三点钟。被他写坏的毛笔达上百支。目前,通过他收集整理和撰写创作的皮影戏剧本有124部。制作的各种皮影有550套,仅不同的蛇就有18套。

  他制作表演的《火烧红莲寺》中的鬼吐火、喷烟、驾云、变脸,能在瞬间一气呵成。二郎神在他的手中能连续不断地变换52变。

  这种鬼斧神工的皮影表演绝技,让全川皮影戏票友都为之惊叹。

  300年川北皮影后继乏人

  皮影戏中各色人物、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劈山倒海都能表现,再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演出场面十分精彩,因此许多市民对这门快要失传的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

  有一次,他们7个老人离开梓棉乡去石板乡连演三天,老百姓为了看演出,竟带上粮食住在那里。这事让老人们感到很欣慰。

  赵永生的大女儿赵守群、二女儿赵桂英也回忆说,父亲曾经多次叹息:皮影剧本的唱词韵脚、唱腔词牌就有几十个,变化无穷。但现在没人愿意学习继承这些东西了,如果他再不用文字和皮影的形式把它们保存下来,今后这些东西就只能被带进棺材去了。

  多次采访过赵永生本人的李贫回忆道,2007年,赵永生的左眼白内障已失明,右耳带着助听器也听不清楚了。但他还一门心思考虑收个真心喜爱皮影戏剧的学徒,成为赵氏皮影第八代传人……

  2007年上半年,皮影班7位老人相继有4人去世。11月,78岁的赵永生也带着遗憾与世长辞。

  梓棉乡的传统皮影戏古老、质朴,家传身教,形成独特风格。梓棉乡党委书记董勇透露,赵永生生前有两副皮影道具,捐给绵阳市博物馆一副,还有一副在他儿子赵建明家,“我们将采购一套皮影道具,并请人教小学生、教老百姓,并寻找川北皮影的传承人,把这个有300年历史的非遗文化传播下去。”

  华西都市报记者 李贵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