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农民夫妇与“摩登”皮影
//www.workercn.cn2016-04-26来源: 宁夏日报
分享到:更多

梁云夫妇喜欢收藏各地的皮影,有空了就坐在一起探讨各流派皮影造型的好处,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台前”

  天黑锣鼓响就是“邀请函”,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庙弯村的村民来了,附近高坡、曹洼等村的村民也来了,梁云文化大院里站满了人。

  “眼下农忙,春节时才热闹哪,秦腔、眉户剧、舞蹈、快板、相声,演了5天5夜,光演员就100多个。”有的村民挤不到前面,抱着孩子站在舞台南面的窗外看。

  等来人自带小马扎,找个空隙坐了下来,皮影戏《脱贫攻坚产业兴》开始了。

  一段念白后,男角开腔,声音高亢嘹亮:“脱贫攻坚大开发,富星照耀咱山洼,习总书记发讲话,中国梦想系万家。精准帮扶是根本,第一书记到咱家……”

  舞台前,皮影世界的一方天地不大:2.5米高的长条桌上,宽2米、长4米的幕布在背灯的聚焦下泛着瓷器质感的黄光。

  青山绿水中,两个皮影人物相视而对,男的身着咖啡色夹克黄西裤,女的身着蓝色牛仔衣红裙子,正在交谈。从造型来看,戏里的新农民自信时髦,俨然走红毯的电影明星。

  从幕前看,使用阴刻技法做成的远山、房屋、牛棚、土地等景物被勾勒在6种色彩各异的皮质色块里,浑朴深厚,苍苍莽莽。蓝天、河流等代表“柔”的事物却部分使用了阳刻技法,如丝如缕,蜿蜒缥缈。

  从幕后看,一个由6位村民组成的乐队井然有序,板胡、月琴、三弦、梆子、二胡声声入耳。男女主唱是支杆摆弄皮影的两位六旬老人,两人又唱又白,眉飞色舞,仿佛自己的表情会映射在皮影身上。

  在观众一波波的叫好声中,表演者一唱众和,一幕剧演了2个小时。等主持人一一介绍参演人员时,一段绕口令般的主持词把自己都逗笑了:“剧中人物梁云由梁云扮演,剧中人物朱彩霞由朱彩霞扮演。”

  原来皮影大戏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唱的啊!

  “那可不,我们村文化大院里节目多数都是基于真人真事改编的。类似的原创皮影剧还有《贤良婆媳好家风》《四个老婆子种大棚》《生态移民拔穷根》《宣传党的政策要带头》。”一位村民颇为自豪地说。

  “从编剧本到定唱腔再到特制剧中角色的牛皮灯影,全都由梁云夫妇亲自操办。”另一位村民说,“文化大院挂牌的这3年里,村里妇唱夫随、姐妹同台、全家上阵的越来越多了。”

  “幕后”

  因为爷爷是皮影戏、秦腔艺人,梁云12岁学拉板胡、18岁学唱戏。

  这个曾当过30年生产队长的致富带头人,有着深厚的文化情结——除了开办文化大院,他还在家里建了所农耕博物馆,把前些年挣的40多万元都贴进去了。

  丈夫“乱花钱”,妻子朱彩霞没有一句怨言,她也是个“文化迷”。只读过小学的她自学剪纸、刺绣,名扬一方;不但熟稔40多折眉户剧,还会写剧本。由她编写导演的眉户剧、快板书曾登上县城春节晚会。

  在两口子40多年的“艺术人生”里,共同话语最多的,就是皮影戏。两人因为演出皮影戏相识,因皮影戏结缘结婚,直到白发爬上双鬓,还在和皮影打交道。

  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固原传统皮影制造、表演艺术的同时,梁云夫妇也在思考,如何让看惯了炫目特技和光影奇观的年轻人接受并喜欢上皮影戏。

  在自己的文化大院被命名为自治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皮影”项目保护基地后,梁云夫妇开始在大院里定期开办讲座,带着村里、城里的年轻人制作皮影。

  丈夫选皮、硝制、晒皮、缀结,妻子画稿、过稿、镂刻、敷彩……4月21日,这对六旬夫妇将祖传技艺毫无保留地展示在一群围观学习的外姓徒弟面前。

  “我不会上网找资料,就让我家儿子女儿在网上下载最新的时尚图片,照着画画填色。”打开朱彩霞下载的一包包临摹素材,竟然还有不少国际大牌服装的秀场照片。

  为了演好原创皮影戏,夫妇俩已经设计制作了30多组现代人扮相的牛皮灯影,这些皮影里有不同工种的工人,有神态各异的农民,还有大学生农村干部等原创皮影戏中需要的角色。目前,18组大胆配色,打破传统皮影人物造型法则的“时尚皮影”正在制作中,夫妇俩想用这些皮影搞一场“皮影时装秀”。(本报记者 朱立杨 文/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