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徐海清:铁笔生花(图)
//www.workercn.cn2015-01-07来源: 湖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湖北日报讯 记者杨康 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套彩为辅,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画烘烫作画。武汉市新洲区的徐海清就是著名的烙画大师,也是我省非遗传承人。

  “6岁开始学画画、雕刻,入了迷,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10岁左右,雕花技术已经很熟练。”上月22日,徐海清述说他与艺术的渊源。

  13岁那年,徐海清开始跟随新洲皮影世家郭业飞唱皮影戏,一唱就是8年,皮影戏班的画、雕、打、唱、提他样样都是好手。期间,他晚上唱戏,白天画画,并用平时捡来积攒的木子树果实卖钱,买回绘画的书籍、纸笔,自学水彩、素描、速写等技法,15岁时,他就能卖画补贴家用了。后来,他又背着行囊到洪湖求学,开始接触竹雕、油画、烙画,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成为在湖北美术界享有盛誉的“大家”。

  “刚开始学习烙画特别难。在宣纸上烙画,如果温度控制不好,要么烙不出痕迹,要么把纸烫个窟窿。”徐海清说,为了练技艺,他不知道烫坏了多少纸。慢慢地,徐海清摸熟力道,能在宣纸上留下深浅不同、浓度不同、虚实不同的褐色图案,心中所想与烙铁所到之处达到的效果逐渐一致。他还尝试在木板、棉布、丝绢、葫芦等多种材料上烙,甚至把鸭蛋凿个小孔,将蛋黄、蛋清倒出风干后,完成了一幅蛋壳烙画。

  2009年,汶川“5·12”周年祭,徐海清从网上看到油画《营救》的场景,很是震撼,萌生用“烙画”创作的念头。经半年努力,一幅长165厘米、宽95厘米的《营救》烙画跃然纸上。他将此作品捐赠给了四川地震博物馆。

  2013年8月,徐海清经过3个月创作,高37厘米、宽26厘米的葫芦烙画《一百罗汉图》完成。该作品以天然葫芦为材质,将中国传统线描与西洋素描有机结合,不仅运用了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成功地塑造了一百位形态各异且面貌奇特的罗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