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中国梦·实践者-正文
“新农人”石嫣:泥土里摔打的前半生 要让农民有自信地活(图)
//www.workercn.cn2017-08-14来源: 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更多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11日电(记者 刘尚君) 比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的头衔,石嫣还是更愿意、更喜欢别人称呼自己为“农民”,准确地说是一个80后的“新农人”。

分享收获(北京)农业发展公司董事长、分享收获CSA掌柜的、国际社会农业联盟副主席石嫣。本人供图

  在北京,石嫣经营着自己的三个农场,名叫“分享收获”。记者与她的采访便约在了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蔬菜种植农场中。

  立秋前的北京郊区,清晨有一种湿凉的快意,扑面而来的是乡间泥土的味道。为了不打乱农场的工作节奏,记者早早地就到达了与石嫣约定的见面地点。“你们就在那等我,我开车马上就到。”车刚停稳,石嫣的电话就打了进来,宽厚的声线从听筒中传来,让人感觉不紧不慢,从容踏实。

  作为分享收获(北京)农业发展公司董事长、分享收获CSA掌柜的、国际社会生态农业联盟副主席,本以为多种身份的石嫣会驾豪车而来,但是令记者没想到的是,在铺满柏油的羊肠小道上,迎面而来的是一个骑着电瓶车,穿着一身粗布衣,背着实用的红色双肩背包,且皮肤略微黝黑的姑娘。

  石嫣,就这样出现在记者的视线中。

  “您好,我是石嫣,你们跟着我,咱们先去农场转转。”在一阵“诧异”中,记者跟随石嫣走进她苦心经营的绿色农场,也走进她作为“职业农民”的前半生。

  引入中国的“分享收获”

  “欢迎来到‘分享收获’。”2008年,石嫣熟读了一本名叫《分享收获社区农业指导手册》的读物,书中表达的“农民和消费者共同分享土地给予我们的收获”的核心理念让她深受触动。为此,石嫣也将自己的农场起名 为“分享收获”。

  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石嫣麻利地穿梭在田间地头,照看着秋葵、彩椒、韭菜、花生、红薯等种植物。她一边娴熟地打理菜园边上的杂草,询问着猪崽的养殖情况,一边向记者简单地介绍着农场的经营方法与种植周期。偌大的农场被她管理得井井有条。

  其实,从事农业种植生产,石嫣算得上是半路出家。大学时期,石嫣学习的只是农业的相关专业;硕士阶段,她跟着导师下乡调研,认识并发现真正的农村,并对“农民生活”、“三农问题”等产生了浓厚兴趣。

  2008年,正当同学们为去大城市留学深造摩拳擦掌时,博士在读的石嫣却选择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农场实习,做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她因此也成为国内第一位公费去美国务农的留学生。

  在美国务农的半年,石嫣除了跟着农场主下地干活,还考察调研了周边其他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农场,学习国外的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

  石嫣解释,社区支持农业,就是农民与消费者之间彼此承诺、相互支持的一种团结友好的关系,农民因为消费者的购买承诺而采用生态方式种植,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化学添加剂等人工化学合成材料,保证种植食物的健康、安全。消费者在种植之初预付生产者一年的生产费用,与生产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一种友好互助模式。因为保证了农民的收入,农民可以专心生产,而这种关系不是一种买卖关系。

  慢慢地,石嫣发现美国在农业的技术和管理方面并没有中国先进,但是在美国,很多年轻人愿意对环境进行反思,主动选择到农村生活,并不是简单的情怀。消费者更愿意以一种支持家庭农场的心态来成为农场的会员。

  石嫣认为,这也是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之后,她成功将社区支持农业引入中国,开始了她作为中国新农人忙忙碌碌的前半生。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