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因为他,清华理工学子写出让诗人“震撼”的诗(图)
//www.workercn.cn2017-09-22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桃李满天下,斯人独憔悴

  桃李满天下,斯人独憔悴。正是这位老人,以燃烧的节奏,历时8年整,在清华播下了诗教的种子。

  强烈的使命感,严谨的学风,基于深厚学养的激情,辅之以自身曲折而丰富的生命体验,使得王步高的课程风靡清华。

  “有的学生说,选王步高老师的课,比在北京买车摇号还难。”李树勤说。在他看来,无论从课程的质和量角度衡量,王步高都堪称几十年来清华大学最好的教师之一。

  “清华的一线教师一般96个学时就满工作量了,王步高每年都讲288个学时。8年的学期里,他每天吃食堂,全部心事都扑在学生身上。”李树勤同时认为,王步高显然也很享受站在清华的讲堂上,因为清华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很强。

  王步高本人,也多次公开表达在清华任教的感受。他常用“震撼”与“自愧不如”这样感情色彩浓烈的词汇,形容自己在清华授课的体验。

  在多个引发王步高“震撼”反应的例子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在一堂诗词格律与创作课上,他以周邦彦的《花犯》一词为例,讲到词句两个仄声连用时候,不能任意用两个仄声字,最好用去上声。所举的是词中的“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两句。(其中加黑的字均为去上声)下了课,旁听的学生曾悦过来跟他说:“《花犯》是犯调,不是正格的,你应该举正格的例子。”王步高闻言眼睛睁得老大——一个学工科的学生,竟然还知道什么叫“犯调”——两个不同的宫调合成一个词调,这是一个一般中文系老师也不懂的概念。

  曾悦的批评,令王步高“眼睛陡然一亮,心悦诚服。”

  后生可畏,清华的后生尤可畏。“在这些后生面前,我绝不敢以真理的化身自居,必须谦逊、低调,活到老,学到老。”王步高说。

  面对这样的学生,特别适合研究性教学。王步高在每门课的开始便明确提出,期末要交两份作业,一是对课程进行评价,提意见;二是给他编写的教材挑出三处错误。

  2016年12月初,王步高被查出身染恶疾。12月12日,清华教务处的微信公众号“学在清华”发出一条题为“紧急通知:三门文化素质核心课停开”的消息。该公众号一般的阅读量为一两千,这条消息的阅读却达到了两万多。许多学生都知道,停开的这三门,都是王步高的课。在公号罕见的大量留言中,弥漫着对“王老爷子”的关切与祝福。

  两个月后,在“知乎”上,出现一条“听王步高教授的课,是怎样的一种体验”的问答。回答提问者多是在清华听过王步高课的人。众多充满细节与感情的回答,复合出一个可亲可敬真性情的老师+长者的形象:一口乍听费劲但听惯了很有韵味的扬州腔普通话;讨厌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会让玩手机的人站起来;喜欢拖堂,但不令学生反感;多达300页的PPT。

  清华园里,王步高仍是一个常被提到的名字。有十几拨学生专门去南京看望归养的他。记者采访的十几名清华学生,包括曾担任过王步高助教的夏虞南、王莹、张洵恺等,说起王步高,都交织着发自内心的亲切、感念与敬意。其中被说到最多的,是每逢佳节,王老师都会邀请学生到家中,一二十人,一起包饺子、玩诗词游戏,其乐融融。

  计算机专业毕业、负笈美国的周圣凯,在微信上对记者回忆王步高在清华做题为《诗词与爱情》的讲座时,自己抢到了前排位置时的喜悦之情。他对王步高强调用今人的观念与态度,结合古雅的语言去作诗的主张,记忆尤为深刻。

  在南京,缠绵病榻上的王步高,对清华一往情深,念兹在兹。

  “有人问我:如果当初知道选择来清华会以一场大病收场,还会来吗?我说:会!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采访临近结束时,王步高大声说。(本报记者张修智)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