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杨蕊:所有少数民族都有能打动我们的东西
//www.workercn.cn2017-07-31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第一次坐在大银幕前看完自己执导的《金珠玛米》,灯亮的那一瞬间,杨蕊没想到自己心里涌起的竟是极度的寂寞。所有的艰辛,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快乐,所有的欣慰,这一刻都已翻篇儿,等待她的,是下一个全新挑战。

  被称为“西部热血史诗巨制”的电影《金珠玛米》,是杨蕊执导的第一部故事片。这部电影以1950年昌都战役为大背景,讲述了一个解放军小战士在执行任务时与当地头人、土匪和差巴之间发生的一段藏区往事,用诗意化的意象诠释了解放昌都、和平解放西藏的真正含义,用一次灵魂的碰撞印证了“金珠玛米”在藏族百姓心里的特殊意义。

  涉及政治、军事、民族、宗教,由于题材特殊,这部电影五六年前就开始筹备,经历了剧本立项研讨,数次审查,主演和片名更换,终于拿到公映许可证。

  “在电影中我更希望展现人性”

  1950年,十八军进藏途中,路桥被土匪炸毁,粮道被断,部队粮食补给困难。十八军某部战士华山因为偷拔藏族群众田里的萝卜,被处以禁闭。为立功赎罪,他跟随指导员向藏族群众借粮,却开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

  作为西藏的一个门户,昌都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昌都战役历史意义非同寻常。2015年,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前夕,杨蕊接过了《金珠玛米》的导筒。

  怎样站在大历史观的视角下表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可不可以不浓墨重彩去表现战争,而是更多去关注大变革中人的内心?受美国西部片的启发,杨蕊果断把战争作为背景,“在电影中我更希望展现人性,大时代背景下,面临大的历史变革时,西藏各个阶层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性碰撞”。

  “体现人的尊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现在很多电影对人性的表现都太粗糙了,这部电影给了我一次机会,历史尤其是大变革时期是特别能展现人性的。不管当前的电影市场是怎样的,希望凡是来看这部电影的80后、90后或者更年轻的观众,都能从中看到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感受到电影承载的力量。”拍过一系列与众不同的民族题材电影,除了展示民族的风俗人情、山水风光,杨蕊的片子里更多的还是对人性的探索。

  199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新闻系本科的杨蕊,在辽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担任过纪录片编导。7年后,她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并留校任教。在此期间,杨蕊与日本NHK电视台合作拍摄了纪录片《杂技人生》,还担任第五代导演田壮壮的纪录片《德拉姆》的副导演,并拍摄了记录这次创作过程的影片《游来歌》。杨蕊说,这些经历让她学到了很多,在她后来的作品《毕摩纪》中就渗透着这些感悟。

  纪录片《毕摩纪》是杨蕊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第一次把镜头伸进彝族文化中最神秘、最神圣的“毕摩”世界,对她而言,那是一次艰难的影像创作,更是一次心灵穿越。

  2002年,杨蕊在北京偶然结识了彝族音乐人吉克曲布:“他跟我说起毕摩,说他来自毕摩世家。”在四川大凉山,生活着依旧沿袭古老传统的彝族人,他们的大祭司叫毕摩。她的彝族音乐人朋友说,千百年来,毕摩靠念诵经文、做法事,来沟通彝族人与天地鬼神的交流。2002年,杨蕊拿起DV,跟吉克曲布来到他的家乡大凉山,“那个地方特别打动我,不是我任何经验里的世界。2004年,我给学校递交了一个拍摄方案,很快就通过了”。

  最后一次采风,杨蕊在大凉山待了一个月,广泛调查了整个美姑县所有毕摩的资料,走访了几十个毕摩,最后选择了3个毕摩,也可以说是3类,就是神、鬼、人的代表。从许多文化人类学者的书中杨蕊了解到,神、鬼、人其实就是凉山的一种文化生态,“生活中,这是神,那是鬼,这是我,很和谐”。

  虽然是一部表现神灵世界的作品,杨蕊却始终有一个明确的追求:真正走入人的内心。

  在《毕摩纪》里,3个原本很符号化的毕摩被杨蕊开掘出了人性中的命定的矛盾,从而有了血肉的温度,有了丰富的情感:招魂毕摩一生都在救赎别人,可是他为了要生下一个儿子,延续神的香火,先后娶了4个妻子,前3个妻子都被他抛弃,并相继死去,他也为此倾家荡产;咒人毕摩是尴尬而悲凉的,社会的进步、肉身的衰老,咒人仪式已经无法存继,曾经的荣耀已经渐渐消失在他虚妄的回忆中,他经常醉醺醺地闯入别的法事,在疾病、无奈和落寞中消磨着生命;村官毕摩自负而常常被欲望所牵,是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爱跟男人们吹牛,因为不善于与人沟通,又常常承受着误解、责难,但他不会改变而是借酒来发泄,无奈地挣扎在各种角色之间……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