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耿家盛的家风传承故事:工匠世家精技艺 忠厚家风传世长(图)
//www.workercn.cn2017-07-30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耿家盛(右)、耿家华在整理父亲留下的工具箱。本报记者 张勇摄/光明图片

  7月4日,云南省公布了选举产生的党的十九大代表,一个普通的车工名列其中,他就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劳动模范、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重工)高级技师耿家盛。近日,耿家盛向记者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我父母的教导,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耿家盛出生于车工世家,父母及4兄妹中有5人是车工,6人都是中共党员,出了两个全国劳动模范、两个国家级技能大师。

  “靠技术吃饭”

  “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靠技术吃饭。这是父亲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全家的信念。”耿家盛说。在他的工作室里,还保存着父亲留给自己的一盒车工工具。

  耿家盛的父亲耿鼎14岁参加解放军,参加过解放战争,转业时在重庆技工学校车工专业学习,不仅结识了同一专业的爱人祖振英,而且夫妻俩共同选定了当一辈子车工的道路,先后到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普通车工。耿鼎刻苦钻研技术,先后为省内外机械行业攻克技术难关421项,其中3项达到国际水平,自己成为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模,离休后又被公司返聘继续当总工艺师直到70岁。

  因技术受益终身的耿鼎希望4个孩子靠技术安身立命。20世纪80年代初,他让3个儿子到昆明重机厂当车工和钳工。三兄弟不负父望,均脱颖而出成为技术能手。耿家盛至今当了33年车工,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劳动模范、云南省总工会副主席;当过车工和钳工的弟弟耿家华也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云岭首席技师;哥哥耿大鹏则从车工成长为公司中层管理干部;没当车工的妹妹耿家豫成为昆明市优秀教师。

  耿家盛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新累计有近200项,他带领“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完成产品工艺编制和改进500余项,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钳工耿家华也有许多技术发明创新,使相关产品生产效率提高了5到10倍。

  人人带伤痴心不改

  “干车工、钳工这一行,没有人不受伤的!”耿家华说,全家5个人几十年的车工、钳工生涯,伴随的不仅是汗水,还有累累伤痕。

  在耿家盛母亲祖振英的家里,祖振英脱下右手手套,记者看到她的右手无名指明显短了一截,这是1980年她在工作时被氧气瓶砸断的。耿家华的手臂曾被铁销烫伤,耿鼎生前工作时小腿曾被砸伤,耿家盛的右眼因飞进铁屑接近失明、右手小指被砸断,耿大鹏工作时也受过轻微伤。当车工、钳工既辛苦又危险,耿家华说他年轻时也动摇过,想调走。父亲对他说:“不能因为危险就不干这个工作,只要总结经验教训,就不会再受伤。”

  耿家华含着泪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2014年父亲耿鼎患癌症病危住院,有一天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对陪护的耿家华说:“找个东西给我修理,手痒了。”耿家华就随手给他一个烟盒,耿鼎就捏着这个烟盒琢磨了3天。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