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幻灯片-正文
牟廷敏:在工程中磨练 向一名真正的“工程之师”进军(图)
//www.workercn.cn2017-07-25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牟廷敏:在工程中磨练 向一名真正的“工程之师”进军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牟廷敏

牟廷敏

  人物名片:

  牟廷敏,四川省南部县人,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桥梁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行业科技特殊贡献奖”“十佳全国公路优秀科技工作者”“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者,首届“四川杰出人才奖” 获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工程设计大师。

  特殊贡献

  牵头攻克了现代桥梁建设面临高地震烈度、高海拔、高寒和地形地质特别复杂等一系列世界性技术难题,特别是钢管混凝土桥梁、拱桥和高性能水泥混凝土材料等领域科技成绩突出,其科研成果广泛推广应用。主编行业规范《公路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规范》、国家规程《钢管混凝土拱桥技术规程》和四川省地方规范7部,填补了该领域国内外技术空白。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2项、二等奖9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9项。

 

  “不断磨练,在工程中磨练,才能成长。我也才体会到作为‘工程师’的真正内涵,工程之师,我还不是!”牟廷敏对自己有着明确的定位。

  蜀道自古艰难,“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雅西高速公路沿线海拔从630 米爬升到3200 米,相当于攀爬了一座峨眉山,即便是高速公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那些难以逾越的高山峡谷、深沟巨壑,也要靠一座座桥梁、隧道搭建通往云端的“天梯”。

  支撑“ 天梯”的腊八斤特大桥10 号桥墩高182.5 米,加上基座和桥面部分,整体高度达到207 米,成就了“世界第一高墩”的美名,让行人有了触摸天际的幻想;而著名的“双螺旋隧道”则连起海拔2500 米、总长1811 米的干海子特大桥,构成一个巨无霸版的“过山车”,车行道中,攀爬、旋转,一时在百米高的半山飞驰,一时隐入隧道,最后潜入大山的最高处……

  惊险与刺激,似乎只是为欣赏奇丽壮观的美景做足了铺垫,而桥自岿然不动,质朴而沉稳、极简而深邃,一如它们的缔造者——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牟廷敏。

牟廷敏(左)与谢邦珠在广东东平大桥建设现场。

  蜀道难 在“向工程学习”中前赴后继

  四川作为中国的西部,建设高速公路难;位于四川西部的高速公路,建设更难。走过雅西高速公路,考察过西香高速公路等工程的人们,体会更加深刻。西部高速公路不仅技术难度大,由于经济不发达,还面临建设成本太高,不建则可能丢失发展机遇的两难境地。因此,花最少的钱,修更好的路,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现实,又是工程师们成长的机遇。

  “在西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面对如此复杂的工程,我确实不是‘工程之师’,而是工程的学生,不仅需要向书本学习,老师学习,同时,更应向工程学习,首先当好‘工程’的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工程,掌握工程,提高自己,才有可能成为‘工程之师’,驾驭工程,设计工程,建人们满意的工程。”

  牟廷敏所在的单位,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着优秀的技术创新基因,仅以桥梁设计而言,在干海子特大桥和腊八斤特大桥之前,早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世界最大跨钢筋混凝土拱桥万县长江公路大桥等一大批优秀的工程摘得桂冠。

  业界公认:钢管混凝土桥梁建设,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四川。

  “正因有前辈们的积累,院里又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室。我们这一代人肯干,才能将这种技术发扬光大。”牟廷敏说。

  老一辈设计专家们用算盘、圆规、篾尺、鸭嘴笔等异常简陋的工具,克服生活艰苦、地形艰险、匪患猖獗等种种困难,开启了公路测设的历史篇章。

  “60余年,几代寻路人给我们留下的是栉风沐雨、不屈不挠的毅力和探索求实、奋力拼搏的艰辛,更有励精图治、勇于创新的锐气。”

  牟廷敏说的前辈,对其影响最大的,一个是张联燕,一个是谢邦珠。

  原四川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联燕,是国内转体桥第一人,被牟廷敏称为“启蒙老师”。

  1994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牟廷敏和张联燕一起出差,同住一个标间,夜深人已入睡,牟廷敏突然听见张联燕在自言自语桥梁设计方案。

  “当时很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人会对桥梁痴迷到那种程度。”这件事,牟廷敏至今记忆犹新,“ 后来就理解了,如果不理解,早就放弃了。”

  原四川省公路设计院总工程师、全国工程设计大师谢邦珠是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曾主持设计万县长江公路大桥。1997 年,长856 米、主跨420米、劲性骨架钢筋混凝土拱桥—— 万县长江公路大桥一跨过江,成为同类桥型的世界之最。

  这一纪录在2004年被打破,由牟廷敏主持设计的巫山长江大桥主跨492米,建成即为当时世界最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

  在牟廷敏心中,团队里的老一辈桥梁专家本身就像一座桥,把对桥梁技术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传承给了他,而他如今也在扮演着同样的角色。

  在牟廷敏的桥梁设计团队里,成员多为85后。

  “跟年轻人在一起,压力在我们这些桥梁老人身上,如果带不好这群年轻人,就是我们没有尽到责任。”这是牟廷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曾多次把当年张联燕“床上造桥”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身为“桥梁”,牟廷敏也正在将这份坚持的幸福与精湛的造桥技艺一并传承给团队。

  桥梁设计经常要技术攻关,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已经成了牟廷敏团队的家常便饭,但谈起这件事情,他们并没有怨言,相反,欢声笑语不断,每每说到得意处,整个团队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同样暴增。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