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焦桐,活在百姓心中的树
//www.workercn.cn2017-08-17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守护:不只是“这棵树”

  每天,75岁的魏善民与焦桐一起迎来日出。

  打扫落叶,浇水,施肥……“看这棵树就跟伺候老头儿一样,吃多少喝多少,再没有人比我清楚了。”他说,从清晨5时起,一天三遍看焦桐,跟吃饭一样自然。

  旁人口中满含敬意的“焦桐”,在他这儿,只是简简单单的“这棵树”,语气中透着熟稔和亲昵。1971年至今,这棵树,他照顾了46年。

  在那之前,他的父亲魏宪堂照顾了8年。焦裕禄去世后,这位老人无处寄托自己的哀思,经常到离家不远的地头,看看故人亲手种下的泡桐。他总是念叨:“焦书记领着咱,日子一天比一天强,啥时候也不能忘了。”

  其实,不只魏善民,还有太多不知姓名的兰考百姓一直都在小心地守护着这棵焦桐,稍有风吹草动就牵肠挂肚。

  去年桐花飘香的季节,焦桐迟迟没有动静,急坏了不少人。树的年龄太大了?肥料没跟上?直到经验丰富的老农看出端倪,赶紧报告,人们在树根附近的水泥台上钻了100多个小孔浇水,焦桐最终开花,人们才放心地奔走相告。

  与其说守护这棵树,不如说是在守护对焦裕禄的感情。

  在兰考工作仅仅470多天,焦裕禄却在群众心中铸就了永恒的丰碑,他的事迹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到最穷的人家吃派饭,了解百姓实情;忍着腹痛工作,把藤椅顶出个大窟窿;批评儿子看白戏,让女儿去又苦又累的酱菜园……几乎每个在焦桐下乘凉的人,都能讲出一段焦裕禄的故事。

  “焦书记是好官啊,把命都给兰考了,就撇下这一条根,咱不看好能行吗?”这是魏善民接班守护焦桐时,父亲告诫他的话,也是许多默默守护焦桐的百姓的心愿。

  李仙海曾在兰考县委工作,焦裕禄顶出窟窿的藤椅,是他坐过的旧椅子。泡桐落叶多的时候,他会到焦桐下和魏善民一起打扫。这对老伙计,谈起焦裕禄就有说不完的话。

  “附近来搭把手的人很多,特别是老一辈人,对焦裕禄都有很深的感情。”李仙海说,焦桐是焦裕禄留下的一个念想。他常用诗歌表达对焦裕禄的缅怀,“思君夜夜肝胆碎,怜民百姓一片心”。他说,写的不只是自己的心情。

  呼唤:只有扎根人民才能万古长青

  桐花开谢间,附近的泡桐林更新了三四代;一座以焦裕禄命名的干部培训学院拔地而起;焦桐树下变成了小小的广场。每年,大批参观者在焦桐树下聆听焦裕禄的故事。

  焦桐是长在兰考百姓心中的树,更是泽被世人的精神之树。50多年过去,焦桐早已成为兰考的地标。焦桐下,从来都不缺人气,有从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有兰考的百姓。

  “这棵泡桐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石碑上刻的焦桐简介里,有这样一句话。早在1984年,焦桐就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兰考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张彦介绍,那时候群众对焦裕禄精神的推崇和景仰就十分强烈了。

  “谁不盼好官啊,老百姓光想多出几个焦裕禄呢!”魏善民常在树下听见人议论,某件事如果焦裕禄在世会怎么处理。这里树高荫浓,附近的百姓喜欢逗留,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也愿意来这儿坐坐。

  给参加培训的干部讲课时,魏善民和李仙海从不吝啬语言和时间——尽管是义务劳动。他们想尽己所能把焦裕禄的一言一行告诉更多人,就为一个朴素的愿望,让“现在的干部能受触动”。

  在焦桐下忙碌时,两位老人经常被晨练的外地学员认出来。对方往往会致以敬意,有时还提出合影。欣慰的同时,李仙海更期待干部们回去后的表现:“最好的纪念是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最好的传承是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

  随着树龄增长,当地百姓为焦桐留后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十多年前,魏善民等人就开始掘出少量根段,培育幼苗。如今,焦裕禄陵园、焦裕禄干部学院都散落着焦桐的后代。

  焦裕禄当年选泡桐作为治理三害的看家树,看重的是其耐沙荒、耐盐碱、耐瘠薄、耐干旱,特别是根系深,一般都扎几米深,最深到18米,能直达豫东平原的浅水层。“这就是泡桐与众不同的根系——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坚实。”年轻的县委书记蔡松涛由衷地感叹。

  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徘徊树下,清风习习,仰望焦桐,如一座挺拔的精神坐标,看似无语,却带给人们深深的思考。

  今年春天,魏善民又培育了9棵泡桐苗,就种在焦桐周围,以纪念焦裕禄95岁生辰。他说,已经跟唯一留在自己身边的小儿子说好了,将来由他接班守护焦桐。

  (新华社郑州8月16日电 新华社记者  刘雅鸣  双 瑞)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