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陈家泠:我是时代的一颗水蜜桃
//www.workercn.cn2017-09-15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自然

  2015年,由贾樟柯监制的改革开放后首部中国画家纪录片《陈家泠》,荣获第35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成就奖。该片记录了陈家泠在“三山五岳四圣地”等名山大川采风写生的艰苦过程,意在通过这一个案对当代中国画艺术进行诠释。

  银幕上的60多分钟,无法度量一位画家丰厚的生命历程,却在努力触摸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脉络。“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大自然对人的启发,行走被认为是了解生命意义的最好途径。伴随着陈家泠的记忆,影片呈现给观众的是一趟弥足珍贵的时间之旅……这不单是他一个人的回忆,更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解放周末:您如何看待《陈家泠》里的陈家泠?

  陈家泠:哈哈,其实《陈家泠》不是讲陈家泠,而是通过一个画家和作品,来反映当代艺术家不倦的创新追求,来见证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来传播我们的中华文化。

  解放周末:电影中,有您在海拔5000多米创作“珠峰金顶”作品的画面。这个地理的高度,是用以象征画家所追求的艺术高度吗?

  陈家泠:可以这么说,我们在拍摄时是有这个用意的。我们每个人做每一件事,谁不向往更高的高度?

  这部电影,2011年就开始拍了,拍了3年,过程很艰难。特别是在西藏的时候,空气稀薄,要在那里行走、写生,对我这样七十好几的人来说,是要冒生命危险的。不过,我没有退缩。

  我体质比较好,开始的时候,也没什么问题。但到海拔5000米的地方,不吸氧气就不行了。有一次,我可能跑得太猛了,高原反应发作,发烧了,马上进医院去打针。幸运的是,第二天就好了。

  就是在西藏那样的环境里,我对吴冠中和我说的那句“搞艺术的人,需要有殉道者的精神”,有了真正的体悟和理解。没有对山川的崇敬、对话,它怎么会给你灵感?在西藏那样的自然条件下创作,是要有一点无畏精神的。我笔下的自然,就是我心目中的“道”。

  解放周末:艺术的高处,已不是技巧的问题,而是哲学的问题。

  陈家泠:到最后,画家要忘记自己的技巧,创作变成了一个思路问题、境界问题和哲学问题。在这一方面,我深受陆俨少老师的影响,也从中国古代画论中得到启发。我们最高级的作品叫什么?叫神品。它是不做作的,很自然的。就是说,自然是一切文化艺术的根基。这和中国哲学讲求“天人合一”是如出一辙的。

  就像武侠小说里高手追求“人剑合一”,我画风景时,风景就是我,我就是风景,要达到这种境界,才可以在艺术上打通,在艺术上跨界。

  解放周末:打通与跨界,就是您一直努力标志个人艺术的两个特征。

  陈家泠:再加上一个转型,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的转换。对当代中国画家来说,我们不仅要坚守中国文化的根,还要坚守时代赋予你的力量。从某种角度来看,我就是一个时代的桃子,是这个时代的营养产生了我这个果实。

  解放周末:您是时代的一个桃子?

  陈家泠:对,我是时代的一个桃子。我在浙江美院时是一颗毛桃,带点乡土气;毕业后到上海嫁接海派艺术后,我成了一颗水蜜桃,味道更好了;我希望自己最后能嫁接成为一颗仙桃。仙桃就更高级了,具有了一种仙气,在艺术上象征着创作的自由境界。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