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陈家泠:我是时代的一颗水蜜桃
//www.workercn.cn2017-09-15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呼吸

  西湖的风,吹起陈家泠的白发。

  他笑着,向同行于汪庄的人透露说:“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峰’这个字。峰会,峰会,我何不画群峰胜水来烘托这一盛会?”

  受邀为G20杭州峰会创作一幅西湖图,陈家泠苦苦构思,直到一个“峰”字,让他“峰回路转”,挥洒出《西湖景色》的天然意趣。

  运转笔墨的,其实是持笔者的生命感悟和艺术质地:“我在杭州成长、在杭州学习,西湖的氤氲水气早已打湿了我的心。是这里美丽的山水、诗词、文化,铸就了我艺术的质地。”

  2016年9月4日,出席G20杭州峰会欢迎仪式的各国元首、国际组织领导人合影留念,背景画就是陈家泠的《西湖景色》。

  解放周末:在《西湖景色》中,人们看到了您艺术创作的两个脉络——吸收传统文化和融会现代精神,它们联袂使得您的作品“是从传统文化里生长出来的新颖审美图式,带有时代的意象”。

  陈家泠:清代画家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过去是好的,传统也是好的,但是,那是前人的好。比如,古代房子是窑洞,后来变成砖木结构、砖瓦结构,现在是钢筋水泥玻璃的时代了,人再回去住窑洞是不习惯的。所以,我们要创立建构在钢筋玻璃时代里的审美和视觉享受。时代在不断改变,绘画怎么能不改变呢?与时代同步,不是随口说说的。

  解放周末:那么,怎样才能有“现代人的好”?

  陈家泠:用中国文化支撑你的筋骨,但是,你反映的主体和生活要是现代的。就是你的筋骨、你的内容都要服务于时代。如果你所有的筋骨、所有的东西,不呼吸新鲜空气,不进行现代性转化,那你不就死去了吗?

  唐宋有唐宋的好,那是呼吸着唐宋时代空气的人创造的,但对当代画家来说,你肯定要呼吸21世纪的空气,而不是穿越回去,去呼吸唐宋时代的空气。

  解放周末:您的艺术如何“呼吸”?

  陈家泠:我经历过小时候的抗战烽火,也见证了新中国60多年的蓬勃发展。我知道,艺术的进步,是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今天的画家要用自己的语言,向世界讲述绘画的海派故事、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复兴的当代故事。我希望,我的每一幅作品都要有时代感,甚至还要注入前瞻性。

  解放周末:作品的时代感和前瞻性,需要创作者葆有一种不断探索的心态。

  陈家泠:我一向喜欢新鲜事物,喜欢去探索,这是一种天性。幸运的是,时代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我保持住这种天性的机会。我的艺术创作主要源于好奇心、对自身的不满足,再加上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

  解放周末:从笔墨出发,您不断在探索不同的艺术领域,比如陶瓷、家具、服装等领域,这也是您的创作与时代呼应的一种方式吗?

  陈家泠:应该说,这也是时代提供的机遇。我一向认为,艺术家是可以多元化的,就像奥林匹克运动中,有人争取得单项冠军,有人争取得全能冠军。另一方面,艺术向不同领域的不断拓展,也是艺术和生活一种很好的结合。无论是艺术生活化,还是生活艺术化,它们都标志着观念的改变和社会的前进。而一个艺术家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立体走向空间、从空间走向流动,这样的概念转化,也是社会与时代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缩影。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