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陈家泠:我是时代的一颗水蜜桃
//www.workercn.cn2017-09-15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陈家泠作品:《西湖景色》

  陈家泠作品:《梁家河》

  陈家泠作品:《井冈主峰》许根顺 摄

  明天,80高龄的新海派水墨画领军人物陈家泠的个人艺术大展,将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位始终“让笔触坚持传统的高度又紧紧扣住时代脉搏”的艺术家,将再一次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人们目睹中国传统笔墨在时代的呼吸,聆听关于绘画的海派故事、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复兴的当代故事。

  ■本报记者 黄玮

  野生

  直到70岁,陈家泠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首个画展。

  作为新海派水墨画领军人物,陈家泠的作品与业界地位,早已为他累积了举办个展的实力:1984年,他凭借作品《放》,在画坛崭露头角;1987年,美国艺术评论家库恩所著的 《新中国绘画1949-1986》,选用他的作品《霞光》作为封面;1989年,他所绘的荷花《不染》,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他成立了上海首家民间美术馆半岛美术馆;他创立了水墨语言与瓷器的创新结合体“泠窑”……

  但在陈家泠自己的艺术经纬里,70岁才是一个恰当的时机:“70岁,我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上海美术学院)退休,从教学生涯转型到创作生涯,从圈养变成野生。对一个艺术家的成长来说,野生太重要了。这意味着你要创造,要奋斗,要竞争。”

  至今,陈家泠“野生”十年,恣意蓬勃。

  解放周末:4年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这样评论说:“陈家泠的画展,解答了人们关于传统艺术应该一成不变地继承还是创新性地传承这个疑问。”4年后,陈家泠艺术大展再度亮相国博,是对这个疑问的深度解答吗?

  陈家泠:2013年,我在国博举办个展。当时,国博馆长和我讲,过4年,你再来办展。因为他认为,我的画是跟时代同步的,具有创造精神。

  今天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创造,要发展,要有活力,要有包容。我的画,和这种精神好像不谋而合。换个角度来看,实际上它们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因为,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会受到这个时代的启发、感召和影响。

  解放周末:在您看来,时代是怎样在您80年的生命里“挥毫泼墨”的?

  陈家泠:每个人的年龄段,决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年龄段,和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呼应的。在中国美术史上,我想我这个年龄段正好属于承前启后的一代。

  解放周末:承前启后,势必会遭遇“传统与创新”的命题。

  陈家泠:是的。1963年,我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当时的上海聚集着很多跨时代的大画家,如陆俨少、刘海粟、林风眠、程十发等,是一个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我感觉,上海的空气中就有一种求新、求变的营养,潜移默化影响着我。

  特别是,在上海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陆俨少先生。陆老师在艺术上讲求格调高古,也主张海纳百川,在他的熏陶下,我的艺术思想、对传统的理解、对技法的领悟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画国画,我们要在传统上下功夫,因为传统就是我们的根。同时,也要不断创新,来成就自己的风格。

  解放周末:有时,走得太远的创新,就会变成对传统的背叛。您会小心翼翼去把握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度吗?

  陈家泠:这个度必须把握好。实际上,把握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度,就是一个方向、一种道路。长久以来,中国画不断在寻找中华民族东方文化绘画的新坐标。而对我来说,这个坐标,过去是有意无意的存在,后来慢慢地变得明确,“古为今用,以今为主;洋为中用,以中为主”,就是到现在为止我的艺术方向。

  解放周末:在这个艺术方向上行进的您,成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画创新历程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具争议的画家之一”,有了“另类”之标签。缺乏同行者的“另类”,很容易激起内心困惑的涟漪吧?

  陈家泠:有一点我是做得比较好的,就是一旦我决定要做的事情,都是义无反顾。可能就是这一点精神,让我走到现在。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