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致敬!奋斗的青春
//www.workercn.cn2017-05-28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回味备考一丝甜

  □ 王 晋

  这是一段难忘的时光,经过时间发酵,也许会酿成一杯美酒,前味是苦,间或有酸,后味回甘

  每逢高考来临时,总会触动一些记忆。今年滋味格外不同,因为家有考生。时间一天天迫近,孩子每天早出晚归,看着他面前一堆堆的书本、写不完的卷子,除了端茶送水,似乎帮不上什么。

  我的高考在1988年。那时,语文、数学两门主课满分还是120,考试没有现在这么灵活,没有所谓文综理综,没有英语听力,很多知识主要靠死记硬背。不知为什么,记忆里,我的高考并没有太多苦味。细细品来,反而有一丝丝的甜。

  复习高考时,我给班里同学创造了一幕难忘的记忆。盛夏的中午,班里特别憋闷。我觉得身体不适,就往教室外走。已经走到后排出门的地方,我晕倒了,头撞到门上,发出巨大的声响。醒来时,我在校医室,一群人围着我,脸上都是关心。校医说,“都回去上课吧,她没事”。我在那里躺了一节课。从那以后,我受到了大家的格外关照。淘气的同桌天天给我擦桌子,还说“以后再也不敢惹你”,最好的朋友每天泡一杯糖水看着我喝下去,那时没有互联网,同学不知从哪里查了食疗方给我写了小纸条……多年后,同学群里,大家说起这件震动全班的“大事”,一位默默无语的同学翻出了当年的日记,“你晕倒是哪年哪月哪日,上午发生日全食,救援人员是哪些同学”。

  考场离家挺远,那时没有“高考房”,汽车尚未进入家庭。大部分同学都是骑车到考场。妈妈送我入考场后,就去附近的二姨家准备午餐。考完接我过去,进门先饱餐“战饭”,再午休一会儿,下午接着考。那时,高考是三天,记得作文题是《习惯》。语文老师提前带着我们练了很多议论文,告诉我们如果能套用一定要用上。走出考场,老师迎上来,满眼期待,看到我们班的就问:“咱们练的作文,用上了吗?”有些同学摇摇头,他有些失望。问到我时,我回答“用上了!”老师喜形于色。

  如今,早已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的孩子面对高考,似乎也比我们多了些淡定。有的孩子家里已在盘算出国,高考并非唯一出路。以前所谓“头悬梁锥刺股”的拼搏,好像也没那么多孩子践行。死记硬背不仅孩子不愿意,老师也多次提醒行不通。看着孩子每天在题海里扑腾,有时我想告诉他,珍惜吧,高考时光!这是一段难忘的时光,经过时间发酵,也许会酿成一杯美酒,前味是苦,间或有酸,后味回甘。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