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九零后“文物修复师”的别样青春
//www.workercn.cn2017-05-04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南京艺术学院学生王婷在修复室修复古籍。 资料图片

  【新时代 新青年·当代大学生奋斗群像】

  日复一日的细致擦拭,年复一年的精心修复,只为让“生病”的文物旧貌换新颜。在“六朝古都”南京,有一群90后“文物修复师”,凭借巧手静静地修复时光碎片,用青春延长文物生命,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

  吃透古籍修复技术

  身着白大褂,手持镊子,南京艺术学院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大三学生王婷立于修复台前,如同一丝不苟的医生,为古籍动起了“手术”:用镊子细细刮去书虫分泌物,洗纸、涂糨糊,用相近的纸填补鼠啮破洞……在王婷看来,古籍修复间就是她的手术室,古籍就是她的病人。“一天修一叶(古籍中一叶纸沿中线对折,成正反两面),甚至几天修一叶。修复动作不可逆,每一步都要缜密思考,不恰当的操作会对古籍造成二次伤害。”修复古籍时,平时大大咧咧的王婷成了不折不扣的“细节控”。

  “时光流逝,我对古籍的爱只增不减。”王婷告诉记者,与古籍修复结缘,是儿时受父亲的影响。孩提时代,每逢周末她便跟着父亲在文物街上淘寻古籍,学习鉴别古籍的窍门。父亲总是拿起古籍,兴叹文字的博大精深,感慨古籍的散佚与损毁。“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

  “古籍能让历史活起来。等待修复的古籍有很多,我愿一生与古籍结缘。想到经过我的手,它们能保留得更久一点,就很有成就感。”王婷还说,她有进一步读研的打算,把古籍修复这门手艺学精、吃透,让更多的珍奇善本重获生机。

  解读瓷中信息

  在南京艺术学院瓷器修复室内,陶瓷修复方向的学生张慧正修补一只青花瓶,这只瓶子的上半部分已经裂成了七八块碎片。张慧小心翼翼地把瓶子水平竖起,把碎片部分一块一块拼回原位,手法细致且熟练。

  “将残破的瓷器还原成原貌,其中大有学问。”张慧告诉记者,毕业后从事陶瓷修复工作的她,慢慢感受到自己知识体系的不足,反复考虑后,她重新回到学校拜师学艺。“光有手艺还不行,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陶瓷修复师,各类知识的掌握也十分必要。”张慧说,陶瓷修复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撑,如美学、绘画、化学、物理、生物学等,都会在陶瓷修复中应用到。“我除了向师傅学习手艺外,还拼命‘恶补’各种理论知识和修复技术。”

  “瓷器修复工作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修’。”张慧告诉记者,她从事瓷器修复,不仅想着如何让文物“延年益寿”,也想在修复过程中解读文物。“中国是‘瓷国’,瓷器富含许多历史与记忆的密码。修复的过程也是观察与发现的过程。印花、胎、釉、产地分析等都可以成为新的研究视角,以便解读文物更深层次的信息,提高鉴别能力。”张慧说。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