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致敬!奋斗的青春
//www.workercn.cn2017-05-28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1977年,在北京参加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青年正在认真答卷。 (资料图片)

  ▼毛坦厂中学送考 (资料图片)

  ▲备战 曹正平摄

  对于当年的众多年轻人来说,高考恢复的消息不啻于冬天里的一道暖阳。是高考,改变了莘莘学子的人生轨迹,坚定了人们“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也开启了科教事业改革的大门,推动中国走向科学的春天。回望40载风风雨雨,留下的是那些青春过往的美好记忆——

  命运转折的起点

  □ 王 毅

  历史的必然性,就以当年一个务实领导人在教育座谈会上当场拍板,马上恢复高考的偶然性而展现出来

  1977年国庆节后不久,母亲告诉我,《人民日报》登了恢复高考,当年冬天就进行的消息。“毅伢子,你何不去试试?”我至今还记得她欣喜鼓励的神情。

  当了四年矿工,一直没放弃读书的爱好,我何尝不想去?但三班倒重体力劳动,又没有复习材料,能考上吗?我鼓起勇气与班长说了,没想到这位小个子的豫东籍老矿工倒是支持,保证我每周一天的公休,实在不行还可以请点事假。

  12月9日,我走进设在河南省伊川县高山公社中学的考场,两天考完语文、政治、史地和数学四张试卷。这一年是各省自己命题,河南的作文题二选一,我选了“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自己感觉写得不错,因为夏天去承德探亲,北京转车时还真在天安门一带转了转,有点亲身感受。然而,考试结果出来了:名落孙山!

  老老实实地当矿工吧?心里有几分不甘。过了年,一转眼到了4月,《人民日报》又登了1978年高考的消息,改为全国统一出题,教育部还编了复习大纲。有了具体的考试范围,有了临场经验,却张不开口要复习的时间了——已经给过你时间,正儿八经考了一次没考上,还好意思说吗?夏季的高山煤矿谷元井正是大战一百天的生产高潮,谁都不能轻易请假,但考试那两天如果不是公休,怎么进考场呢?只有一个办法,把每周的一天公休攒起来,到时候集中使用。

  7月20日是考试第一天,第一门还是较有把握的语文,但19日晚上我复习数学到深夜。父亲催我睡觉两次,“马上,马上”,我支吾过去,父亲苦笑,没再说什么。后来知道了成绩,我数学只考了21.5分,全靠别的科目帮衬,竟考上了郑州大学中文系——正是我最喜欢读的系。

  77、78级已经成为一个“共名”,一个中国当代史上不同寻常的高等教育现象,一个人人都有故事、整体颇有成就的大学生群体。这个群体现在基本上退出工作岗位了。微信群中,郑大中文系78级的同学聊起当年,都感慨这个人生转折,都谈到兴趣、执着和人生阅历的作用。知青下乡或工矿劳动,不管环境如何让人认命,都没有扑灭那点对知识的热爱,对改变命运的渴求。

  人生中的偶然常有扭转命运之力,历史学家们也似乎越来越重视历史进程中偶然因素的巨大作用。一个国家,在极“左”盛行了十年之后,再在扭曲的道路上彷徨若干年,并不是没有可能。不说5年,即使是3年后恢复高考,这个后来活跃于各领域,政治、经济、军事和学术都出了不少栋梁之材的群体,就未必会有了。历史的必然性,就以当年一个务实领导人在教育座谈会上当场拍板,马上恢复高考的偶然性而展现出来!

  一个以狂热始以理性终的时代,一个悲喜交集、不可复制的77、78级,让人想起马恩那句名言:一切重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第一次常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则作为喜剧出现。诚哉斯言!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