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梁忆冰:修筑植物检疫的防火墙(图)
//www.workercn.cn2016-10-25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想做中国的米丘林

  “我为什么要学农?很明确,要有理想,为人民服务。”

  如今已经76岁的梁忆冰回忆起她的理想时,一再说:我感到我的理想实现了。

  小时候,她还曾想着长大后做一名纺织工人。高三那年,老师围绕理想的话题让大家作文。她的标题是《我想学农》。她觉得,农民在中国最多,农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选择实业报国,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想学农,又从未去过农村,农村到底是个什么模样?放寒假时,在东直门中学(当时的女二中)读书的梁忆冰跟同班的农村同学来到了乡下。晚上,没有电灯,燃起的是煤油灯。同学对她说:“看到了吧,想学农,以后就要过这样的日子。”

  四处一片漆黑的夜晚,宁静的氛围让梁忆冰意识到了一种新奇和快乐。

  同学一家很热情,用玉米面包成的白菜馅饺子招待她。梁忆冰是南方人,头一次吃玉米面,感觉难以下咽。她说后来为自己那时的表现感到脸红。

  从农村回来后,梁忆冰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冬天坚持住在没有生炉子的房间里。母亲不止一次担心地问她:“你受得了吗?”

  接下来,在城市长大的梁忆冰在高考志愿中把北京农业大学放在了北京大学生物系的前面。

  尽管伯父梁思成曾建议她学建筑,但梁忆冰沉浸在自己勾画的世界里,她想知道葡萄是怎么种出来的,她想知道白菜是怎么种出来的,她想做苏联卓越的园艺学家、植物育种学家米丘林。米丘林从事植物育种工作达60年之久,提出了关于动摇遗传性、定向培育、远缘杂交、无性杂交和驯化等改变植物遗传性的原则和方法,培育出300多个果树新品种。

  1958年,她刚一进校,就下乡到郊区,踏上这片充满生机而又陌生的土地。当时的她,正值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举头眺望湛蓝的天空和广阔的田野,心情格外敞亮。环顾四周,一派丰收景象,她的心中激荡着无限美好的遐想。她迫不及待地要和这片土地进行心灵的触碰与交流。

  研究生两年,梁忆冰是在湖南美丽的洞庭湖边度过的。在那里,她研究水稻虫害。下田、插秧,样样活计拿得起放得下。

  “中国的农民什么时候都有很动人的故事。”在农村的经历给了梁忆冰别样的智慧和灵感。

  梁忆冰1968年下部队农场参加劳动,有过30多个小时不睡觉的经历。1970年才从农场出来到了农业科学院科技服务队。她到过山东的邹县部队农场、干过微山湖围湖造田。那时,她正怀着孩子,老乡见她还在下田,都说:您该回去生了。

  在山东惠民县,每人才分一斤半粮食。有一个同志得了瘟疫,发烧。房东老太太看了心疼,把刚分的小麦磨成面烙了一张饼让他吃。在当时,能够吃到一张白面饼,是何等奢侈的待遇,是何等高贵的礼遇啊。那个同志望着老太太母亲般慈祥的眼神,流着泪久久不能下咽。

  梁忆冰说,每次提到这件事眼泪就出来了。

  在湖南时,梁忆冰住在老乡家里皮肤过敏了,房东老太太用自制的偏方给她治疗。那是用7颗枣、7片姜、7片肉煮成的水,洗过之后真的减轻了痛苦。她说,我曾经想过,我退休以后要写写这些老乡们。

  她说,她希望回报养育过她的土地,让自己的成就传递一种真善美的力量,沉淀人们的心灵,感受彼此的光亮。

  “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不挑不拣,该怎么做,就要把它做好。”纵然现在回首当年,梁忆冰依旧认为那时候自己的选择都是对的。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