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我还想甩掉这副拐杖呢!”(图)
//www.workercn.cn2016-10-24来源: 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更多

  苏丙奎和子女通电话。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孟和朝鲁 摄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高雪芹 施佳丽 皇甫美鲜

  孟和朝鲁 怀特乌勒斯

  苏丙奎和老伴儿的“好生活”,是从搬到“山下”开始的。

  老人今年76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面色红润、声音洪亮,就是走路需要拄着拐杖。老伴儿韩金莲比他小7岁,笑眯眯的,一边跟我们拉话,一边手脚不停地拾掇家。

  42平方米,向阳,有炕,靠墙摆着一溜组合柜,过来是三人沙发和茶几。电视机、洗衣机、冰柜,自来水、煤气都有。还隔出一个独立的卫生间,洗澡用的热水来自太阳能热水器。这是老两口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镇花村幸福院的家,不大,却很温馨。

  3年前,苏丙奎老两口住在固尔班乡后店村。那里是山地,石头多,出门就爬坡。靠天吃饭,资源匮乏,年轻人都选择了离开,村子成了空心村。“吃水得走半里山路。我有高血压,下雪天摔了一跤,得了脑梗。进山出山不方便,治疗不及时,就成了这样。当时严重得很,基本上卧床。大夫说,再摔一次就麻烦了,就怕全瘫。”

  相对于以前住的“山上”,苏丙奎习惯把幸福院这个家叫作“山下”。“这房子好住,亮堂,暖和,出进方便。你说奇怪不奇怪,打来了山下,我这腿一天比一天见好,拄上拐杖能走了。真是梦也没梦见!人们说是锻炼的,治疗也跟上了。我看不全是,关键还是心情。整天愁眉苦脸的,好人也得得病。”

  2012年,花村幸福院在一处旧校址上启建,用的是各级各类项目资金。房子全是新盖的,匹配建了鸡舍和煤仓。每家门前都有一块菜地,90平方米到120平方米不等。花村村务监督室、医务室、文化室、小广场也建在这里,为的是老人们办事、看病、活动方便。幸福院按照“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助养老”的模式运行,而今已经入住72户126人。

  “好生活了!”苏丙奎感叹,“我和老伴儿每月有低保金,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有养老金,病了有新农合,每户冬天有取暖补贴。七算八算,一年下来能有9000多块!给的多花的少。住在这儿,种菜养鸡,买些米面,吃的基本上就够了。衣裳不用买,儿女给的穿不了。就是花点电费,其他政府都给出了。”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