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大庆油田工匠风采展示(组图)
//www.workercn.cn2017-07-2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赞,工人的男神之变

  【工匠说“工匠”】

  工匠的技艺需要强化训练才能得到,他的技艺展示给人一种美感。同时,这个人有影响力,能够感染辐射周围人群想学习技艺,朝着他这个方向走可以看到美好的希望。

  ——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电力大队电工二队变电检修班班长刘可夫

  有的人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要拼“才华”。

  这是一句网络流行语,也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描写,刘可夫就是这样的人。

  刘可夫是大庆油田采油三厂电力维修大队的一名变电检修班班长,这个岗位在某种程度上就“先天”决定了刘可夫很难有太大的名声。

  为什么?

  因为大庆油田有专门的电力集团,整个单位的人都是研究电的,刘可夫所在的采油三厂与电力集团同属油田二级单位,但作为下属的电力大队只是采油厂的生产保障单位。

  就是来自这个采油厂生产保障单位的刘可夫在2013年10月大庆油田工会举办的“稳油增气,我当先锋”职工技能比武电视争霸赛维修电工赛事上,突破层层包围获得了第一名。

  “‘土八路’打败了‘正规军’”,一时间,关于刘可夫的比赛结果大家有了这样一句评论。

  实际上,并非是电力集团的选手实力弱,而是因为刘可夫确实有着过人之处。

  关于他,有着不少“神一般”的传说。

  ——曾经在技校毕业后到“北京索尼公司”工作,经常被公司派到其他省份去解决难题,后来又回到大庆油田工作。确定留在油田的时候,“索尼”方面还在表态,只要你想回来,我们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直流屏和保护柜里发生故障,但是有上千个端子需要测量,始终有一个故障无法排除,设备厂家人员一筹莫展的时候,刘可夫见状,用手“一划拉”就能发觉出有几个头发丝粗细的端子出现异常。

  ——某次一变电所出现故障,去了3个人1个星期都没查出问题,刘可夫去了闻出了“二极管烧坏了”的味道。

  正像所有成功人士的成长规律一样,刘可夫有这样的“神功”也不是天赐的,但也不是别人迫使他练出来的,而完全都是他自我加压的结果。

  “为什么?不为什么。”刘可夫解释说,从结果来看,每个人出生后都在被时间推着走向死亡。“人生可以没有任何意义,但人生也可以让每件事情都赋予意义。”

  “我愿意让我的人生是彩色的,而不是黑白的。”刘可夫说。

  为了让自己的人生着色,他确实是做了让很多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

  刚到采油三厂电力大队的时候,刘可夫是电工一队的“外线电工”。中午时分,当别人都在午休的时候,他却偏偏要顶着大太阳练习爬杆。

  许多同事可能都没看到的是,他回家的时候一边看电视一边单腿站立,用手模拟外线电工架设导线的动作。

  结果,他在这个项目的技能大赛中不仅获得了第一名,还将与第二名的完成时间差拉大到5分钟以上。

  凭借优异表现进入电工二队在变检岗工作之后,他把变电站里所有的端子——甭管有毛病没毛病的,都要用手扭一遍,以至于手上都扭出茧子。

  “等到有故障再去发现问题就不赶趟了。”虽然自己所在的电力大队是很多人眼中的“二线”单位,但在刘可夫自己看来,当电力出现故障,油井停机的时候,不管是“几线”单位,让油井最短的时间恢复生产才是硬道理。

  刘可夫的父亲也是一位电工技师。

  小时候,内向的刘可夫总是不太招大孩子们“待见”,独自在有限的空间里摆弄父亲的电工工具和零件。所以,父亲的工具盒子就是他最好的玩具。

  “那里面有很多电器元件,我就在那儿蹲着用螺丝刀不厌其烦地组装拼接。”刘可夫回忆,有时候蹲得时间太长了,站起来后一脑袋扎到地上了。

  或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螺丝刀成为了他最好的朋友。

  现在,刘可夫的兜里随时都能掏出一把螺丝刀、一个万用表来,他甚至将这个习惯带到了美国。

  2016年12月,刘可夫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代表到美国进行技术交流学习。在一个钻井平台的生产厂家,美国方面的电气工程师给来自中国的客人们出了一道难题——如何用一台变频器控制4台电机。

  一般来说,变频器的品牌有几十种,每种变频器又有若干型号。正是由于平时接触多、动手多、“没事找事”多,刘可夫当场就为外方企业设计出了一个操作方案。

  由于他说的对路,美方的工作人员不仅频频点头,还允许他直接在正在运行系统的备用回路上进行操作。刘可夫也没客气,顺手掏出平时就带在身上的螺丝刀拆开设备的外部保护壳讲解了起来。

  现在,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能专家的刘可夫经常要给新进厂员工做培训,他的“男神”称号也在学员们中间流传。

  爬电杆,是每一位新学员最难过的一关——既不敢,有时候也不愿意。

  不敢是因为太高,不愿意是因为不甘心——很多人,尤其是大学生。

  刘可夫却有各种办法逼迫他们爬上去,就像当年逼着有恐高症的自己爬上10多米高的电杆。

  “你不努力一下,永远不会知道还有另外一片景象等着你。”

  “下午5点多,金色的夕阳洒在芦苇荡的芦絮上,抽油机在芦苇荡里带着霞光一上一下地摆动。”刘可夫说,看到那种情景,自己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力量。

  这种希望,这种力量,属于那些奋力朝着杆塔顶端精进爬行的人。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