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李开复:创意和沟通无法被取代
//www.workercn.cn2017-07-18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人工智能早知道更好

  “人们对人工智能最大的两个误区,一个是被科幻片所误导,孩子要学人工智能,家长就说不要学,公司要做人工智能,有人就说不要做。因为恐惧而不能接受人工智能。第二个,是不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和对社会的影响,其实我们手机上已经有20个人工智能的App有人可能还不知道,我们今天做的很多事情都快被颠覆了,十年以后50%的人都要换岗位或者失业。这些事情应该是知道得越早越好,不论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年轻人对未来的发展,这些认知是很必要的。”李开复感叹,人类有史以来没有过这么快速的变革,大家有这个警觉,应对能力才会更好一些,“说的负面一点,如果大家没有警觉,快下岗了,经济有影响,孩子走错路了,等这些问题突然来了,就可能会有很多不开心。”

  人工智能与实际生活

  尽管在以上提到的人脑和机脑大战中我们只是看客,但不管是出现了几年的机器人服务员,还是最近几天刷屏的“无人零售店”,这些人工智能事件却无法不让我们产生一种疑问——在未来几年里,我们会因为人工智能而大量失业吗?李开复有一个“五秒钟准则”,即一项本来由人从事的工作,如果可以在5秒钟以内的时间里,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作出相应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全部或部分取代。

  被取代

  1李开复基于“五秒钟准则”预测,从事翻译、新闻报道、助理、保安、销售、客服、交易、会计、司机、家政等工作的人,未来10年将有约90%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

  2机器识别人脸更高效,保安、公安、前台、海关一部分工作会被取代,并不是保安、前台就没有工作了,而是他们识别人脸的部分可以被取代。

  3语音识别达到一定水平,客服或者推销人员会被逐渐取代。

  4手机上的语音翻译App让我们看到业余的翻译会被取代,美联社大部分文章都是机器写的,放射科医生看片子的很多人也会被取代。

  总结:“从短期看,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阵痛,我们也许很难避免某些行业、某些地区出现局部的失业现象。但从长远看,这种工作转变绝不是一种以大规模失业为标志的灾难性事件,而是人类社会结构、经济秩序的重新调整,在调整基础上,人类工作会大量转变为新的工作类型,从而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人类生活的进一步提升,打下更好的基础。”

  被催生

  1人工智能第一个不能取代的是创意。它能做的只是针对一个人定义的一个客观函数来做一个优化,所以它在优化上超越人类,但是并没有创造。我和哈佛医学院院长交流过,我们鼓励更多学医的人发明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2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假设未来人工智能的诊断超越了人,是不是就不需要医生了呢?比如一个病人被告知得了淋巴癌,五年存活率46%,一听没希望就准备回家写遗嘱了,当年我就是这样。但医生跟病人沟通,得到病人的信任、认可,能够增加病人的信心,它不但是情感方面的关照,更能让病人存活的概率提升。

  总结:2016年9月,成立于2014年的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百年研究项目组发布了首份人工智能报告——《2030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报告概要分析了人工智能在2030年时最可能的应用场景,例如包括智能汽车、交通规划、即时交通、人机交互等技术变革在内的交通应用,家庭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辅助的医疗应用,智能教育应用,在资源匮乏的社区内的应用,公共安全与防护方向的应用,就业与劳资关系,娱乐类应用等。李开复指出,因为人与机器产生了新的协作方式,未来会出现新的工作类型。

  北京晨报记者 王琳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