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李开复:创意和沟通无法被取代
//www.workercn.cn2017-07-18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李开复的特殊情结

  37年前开始接触人工智能

  相对于大部分投资人,李开复对人工智能有种特殊的情结。1988年,李开复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同年,《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他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于1988年击败了世界冠军。

  “我37年前开始接触人工智能,一定程度上是生不逢时。我当时就认为人工智能一定是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当时之所以把这个领域叫做人工智能,就是因为最早的这批人认为这是一个来取代人大脑、了解人的思维模式的一个研究。我写博士论文的时候,非常渴望了解人脑是怎么工作的,想造一个能取代人大脑的东西,感觉这是一个最大的挑战,标准的理工人的思维,后来人生有了更多的经历,面临健康、死亡等事情,也看到了人工智能几十年来的进展,在可控单领域环境判断的客观能力上是远远超过人的,但在其他事情上远远不及人的,人脑是怎么工作的,我们根本弄不懂,所以现在我有了这样一个不同的认知,既没有当年希望取代人脑的欲望,也希望并相信人类是不能被取代的。”

  人工智能的层级

  李开复把人工智能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三个不同层级,AlphaGo就是弱人工智能,这一层级的人工智能专注于且只能解决特定领域问题。强人工智能是能够胜任人类大部分的工作,在大多数领域甚至达到取代人类50%以上工作的能力。而超人工智能则是比世界上最聪明、最有天赋的人类还聪明的人工智能系统。“今天人工智能在许多垂直领域内的局部进展,都比很多人之前预料的更早来到,但是人工智能整体的发展,尤其是最重大技术的突破,几乎每一步都比多数人的预测来得晚。比如,直到今天,我们也不敢说,人工智能到底何时才能真正像成人一样自由对话。所以即使以今天的标准看,弱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人类离超人工智能的威胁还相当遥远。”

  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向

  “第一波是把已有的数据变成为产值价值,打造伟大的公司,取代人力。第二波是通过一些智能硬件、传感器,收集到更多过去不存在的数据,这些数据能打造更新的应用,比如打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各种机会。第三波应用的开发最慢,真的要取代工人和流水线,或者取代司机,或者取代人的劳力工作,还是需要硬件方面同步的进步,尤其在控制等方面,它的速度不会有想象的那么快。而当这些人工智能跟硬件结合,我们在马路上看到的将是无人驾驶的车辆,回到家里不只是一个扫地的机器人,还会有机器人帮你做菜洗碗。”从时间轴上看,在未来10到15年的时间里,这三波会同时发生。

  “今天大部分的人工智能都在第一、第二波,第三波里,无人驾驶、自动停车都已经开始了,它们会同时和电动车、共享经济一起启动,以后我们的出行应该就是一个随叫随到、30秒钟就到的滴滴概念,电动车也不会有空气污染,我们堵车问题也会下降,乘车的人一定也会更安全。”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