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从倒数第一到“兵王之王”
//www.workercn.cn2017-05-18来源: 河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不爱说话的他,肚子里很有货

  话极少的李闯,在三大队队长侯凯鹏眼里,是一位“茶壶里煮饺子”的下属。“李闯同年兵260人,走到他这一步的,只有这一个。”侯凯鹏竖起一根手指,表示赞叹,同时也肯定,小个子李闯心里很有数,始终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苦练只给了他留在部队的基础,但干出彩儿,还在于李闯爱琢磨。

  力量型科目,不是李闯拿手戏,但是攀登窗户,公认的厉害。问他为什么,他手脚并用在空中比画了下,“每天训练,你观察啊,窗户的边角,哪儿可以踩,哪儿能抓,熟了就快了。”

  第一次参加魔鬼周训练,大家都被磨脚、磨裆、磨腰折磨得苦不堪言,李闯却说没有那么痛苦。问他为什么,他说事先准备了护腰,每次都穿两双袜子,问他怎么知道这样可行,“有人去过,可以问问经验啊。”

  对特种兵而言,苦练只能保证“能打”,“琢磨才能打赢。”

  能去参加国际特种兵比武的特种兵,军事素质其实相差无几。在国际赛场上,在欧洲特种兵的大块头面前,一些力量型比赛科目上,李闯带领的“天剑”突击队确实有一定的差距。于是,李闯作为队长,在排兵布阵上,以及每个科目的人员前后顺序上的安排,对拿到这次的总冠军,起着决定性作用。

  前去参赛的“天剑”突击队,一共7人,但是除了单人赛,7个科目要求只能5个人上场。怎么挑出最合适的5个人,李闯用排除法。

  “平时训练都在一起,谁什么情况,都知道。”他比画着一根手指,试图让笔者明白,他是如何根据科目设置的重点和难点,筛掉相对不适合这场科目的队员。

  笔者让李闯举个例子,以加深理解。李闯摸摸下巴,组织了下言语,“打六头靶,上三个人,队员何格打枪节奏快,让他后打。”

  就这么戛然而止,要是不追问为什么,他甚至不会再解释。

  他不会告诉你,队员朱峰打枪更稳;也不会告诉你,比赛既要速度又要准度,这时候,要有一个又稳又准的队员先上,把节奏控制好;更不会告诉你,如果枪法最好的何格先打,会把三个人的节奏都带起来,容易跑靶……

  他可能也不会告诉你,比赛结果六头靶全中。

  本次约旦特种兵比武的最后科目“国王挑战”中,有一项是风车靶,5名队员先打任何一个靶位,都会导致其他靶转动,在分析行动方案时,有人提议同时打,还能抢时间,也有提议两个人一组打。

  而李闯考虑的是,同时打很难保证每个人扣动扳机的时间是一致的,如果任何一人先击中靶位导致晃动,其他队员都有可能脱靶。而一个人接一个人打,就要等靶位静止,这需耗费时间。但今年的比赛规则是每脱靶一次都要在总用时的基础上加时5%。在快速计算之后,李闯在速度和求稳之间,选了后者。

  事实证明,上靶率高才会牵制时间,打得再快,一个加时就能导致争取到手的时间被扣掉。最终他们靠高精度赢了。

  让人敬畏的“闯队”

  平时,李闯被他的队员称之为“闯队”,而不是“李队”。问队员们这是为什么,有人说,这是因为敬而畏。

  队员们说,大家尊敬李闯,是因为他凡事儿做到了前头。

  这些事儿,指的不仅仅是训练中,他先示范,一项不落。

  这个不哼不哈的队长,在小事儿上有近乎苛刻的原则。

  “他从不收战士的东西。”有战友说。原来,考虑到手底下的兵来自天南海北,年休假都会带点特产回来,一点不尝,有时候伤人心,李闯就定下了一个原则——不论什么东西,只要看着东西稍微值点钱,他都会让你怎么拿过来的怎么拿回去。“有一回战友带回几个哈密瓜,给‘闯队’拎了一个过去。可他不要,得切开,拿块小的才要。”

  问李闯为什么这么坚持,李闯咧嘴、摆手,“吃人家嘴短。”

  正是因为这样,选拔“天剑”突击队队员去参赛时,才能实打实地看成绩,“大考核小考核,谁的成绩靠前谁上。”李闯才敢心平气和地说,被刷下来的队员是服气的。

  相对李闯在原则上的“轴”劲,他在实际工作中倒很灵活。

  在食堂扫一眼,他就知道谁没来吃饭,看着谁训练有点蔫,就琢磨是不是有情绪,他都会及时了解,如果有问题就及时去解决。和队员一起参加魔鬼周训练,即使李闯能更快地跑到小组前头,他也会留下殿后,“‘闯队’会等所有队员通过这个科目,才跑向下一个科目。”

  “不抛弃,不放弃”,在“闯队”这里,不是电视剧里的励志“鸡汤”。被选拔到“天剑”突击队后,王军强的步枪射击突然进入了低谷,甚至时不时就上不了靶。李闯不动声色地在训练场观察了两天,发现王军强扣动扳机的姿势有一个角度,矫正了几天后,上靶率明显提高。

  采访进行到中午,李闯带笔者到基地食堂吃饭,食堂前一处空地上放置的几个器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悄悄朝队员吩咐一声,“朱峰,去把尺寸量一下。”

  李闯看上的是基地的一个杠铃卧推器械,这已经不是李闯第一次“偷师学艺”。

  队员吴嘉男在训练中和李闯用同一支长枪,有一次他发现队长去北京集训了几个月,回来长枪的弹夹上“长”出一个东西,“多了一块泡沫板,不大不小,刚好把弹夹托起来。”

  刚开始吴嘉男不知道泡沫板的作用,趴到地上把枪架起来,他瞬间明白了:这款新枪弹夹靠前且倾斜,弹夹直接着地,射击过程中会撞击地面,晃动会导致偏差,影响上靶率。泡沫板刚好填平了空档,又能缓冲这个力量。“真不知道队长从哪弄来的,太实用了!”

  李闯对这个秘密嘿嘿一笑,“去北京集训,看到人家这么用,观察了下,确实有效,就学回来了。”(记者 白云 通讯员 高达)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