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大漠中的37号雷达测控副站(图)
//www.workercn.cn2013-10-29来源: 中国军网
分享到:更多

   

    引子

    在前往37号雷达测控副站的路上,金振昭和姚杏芬努力寻找着自己曾经熟悉的情景。那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如今,当载人航天早已改变了发射中心命运、科技发展早已结束了许多艰苦点号的使命时,位于巴丹吉林大沙漠脚下的37号站,依然向主站大树里传输着飞船火箭发射首区测控的重要数据,在卫星飞船发射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在这个“看一眼就想走”的地方,上百号人的建设队伍在这片寂静的戈壁滩上制造出十分浓厚的生活气息。

    1968年夏天,金振昭第一次随着工程兵来到这片紧邻巴丹吉林大沙漠的戈壁滩,成为37号雷达副站的第一批大学生。这是发射场建设以来的第37个站点,于是,便有了这么一个不经意的名字:37号。

    之所以选择在这片远离人烟的戈壁大漠,是因为这片地域对于火箭的发射测量至关重要。大树里主站雷达共有三个副站,37号是距离生活区最远、环境条件最为严酷的一个。

    40多年前的37号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艰难,金振昭似乎没有太多感触,他心中抹不去的,反而是对37号的某种眷恋和不舍。不过,在后来者当中,许多人对37号的第一印象都是“看一眼就想走”。有的没干几年就想方设法选择调离或者转业。有的在点号职守多年,最终还是放弃了坚持。更有甚者,刚刚报到就悄悄“溜了”,再也没有回到37号。

    就是在这个“看一眼就想走”的地方,金振昭跟着工程兵一起住在简易的土坯房里,搬砖扛瓦搞基建,发电车“嗡嗡”地从早响到晚,上百号人的建设队伍在这片寂静的戈壁滩上制造出十分浓厚的生活气息,每天累到倒头就能睡着。

    不久,基建工作结束了,工程兵撤走了。一个机房、一排简易的平房宿舍,一个食堂,一圈土坯垒起来的围墙,一口水井,一台发电车,构成了整个37号的全部设施。路是没有的,驻守在这里的官兵们,出门面对的是如大海般辽阔的戈壁滩,背后是同样如大海般浩渺的巴丹吉林大沙漠。起风的日子里,一觉醒来,沙尘暴已经把数百吨沙子运到了围墙外面,单薄之处,更是被堆积起来的“沙山”压倒,他才体会到住在沙漠隔壁的苦衷。推沙子、制作土坯补围墙,成为他们任务之外最频繁的体力活儿。

    被隔绝在大漠之中的37号,和外界唯一的联系是一部军线电话,以及每个月一趟的补给车。当听见数公里外传来的轰隆声时,37号的官兵们就知道有人来了。那时候的补给车常常要捎一样东西:煤油。金振昭喜欢学习,每天晚上发电车停止发电后,他都要点着煤油灯继续学习。“那里很安静,很适于学习。”金振昭至今都很难忘那种在茫茫大漠之中给予他们一点光明的煤油灯,“37号学出来了很多提干士兵,只要肯下功夫,都能成。”

    就在金振昭他们在大漠点着煤油灯学习的时候,远在江南的姚杏芬正经历着最缤纷绚烂的诗意人生:刚刚毕业于师范学校的她被分配到常熟中学,成为那里最漂亮的女老师之一,打探她、追求她的人络绎不绝。姚杏芬从未想过,自己和那个远隔千里的大漠点号有什么关系。

1 2 3 4 5 6 共6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