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赵望云:“到民间去”
//www.workercn.cn2017-09-13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发现西北

  2017年7月,盛夏的古城西安,暑气蒸人。笔者再次造访赵振川位于大唐芙蓉园外的画室,时空仿佛回到了三年前的初次见面,依旧是熟悉的画案与座椅,依旧是难得的清凉与静雅,一杯香茗奉上,沁人心脾。

  “父亲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西北题材作品,大西北的自然山水人物在他身上唤起了新的观看方式和感知方式。”赵振川拿出了八帧新近发现的册页,它们均出自父亲赵望云之手。西域雪山、高原美景、辩经僧人、藏族妇女……看似简单的线条与随意的勾抹,却无不让在场的观者叹服,能运用如此干净洗练的表现手法,唤醒出那片神秘土地文化新生的活性因子,唯有赵望云。

  “中国山水画自唐以来,兰州以西的大西北地域绝少有人去反映。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赵望云定居西安,先后数度赴河西、新疆、青海等地写生,成为中国画史中系统全面以西北山水为创作对象的第一人,为中国画的审美带来了崭新的气象,也为日后‘长安画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一同到访的西安市文联副主席、作家杜爱民补充道。

  祖国的大西北,山原雄浑壮丽,民风朴实厚道。赵望云,这位北方的“民间人”,在这里找到了最契合自己艺术理念的风土人情。这块曾经游离于画史之外的“域外”宝地,终成一位艺术大师用笔耕耘的沃土。

  因为西北,赵振川进一步理解了父亲的胸怀。1962年7月,他随赵望云赴甘肃、青海采风,这已是老人第五次赴河西走廊、祁连山写生。“在牧场上,我们在哈萨克的帐篷里过夜。牧场的夏天真美,马群、羊群、驼群,散布在广袤的草原上。父亲为了抢时间,刚下车就开始紧张的写生,直到日落西山,余晖即尽,方才收笔。”

  这次历时百余日的西北之行,行程数千公里,分别在西宁、兰州、西安举办写生画展,并出版《赵望云祁连山写生》,收获颇丰。此时的赵望云已年逾五旬,距他1942年首次赴西北写生已经整整过去20年,但在儿子赵振川眼里,“当父亲回归大自然时,处处显露出一种童心”。

  因为西北,赵望云与关山月成为挚友。1943年1月,赵望云的“西北旅行写生画展”与关山月的“西南旅行写生画展”同在战火中的陪都重庆先后举办,“或许是由于我的画反映的内容跟他(赵望云)有共同之处吧,我们真是一见如故。”关山月说。

  同年春夏之交,赵、关二人更是与张振铎再次谋划到大西北写生,那次西行,关山月记忆犹新——

  “我们一起骑着骆驼,以西瓜当水,锅盔当粮,在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上走了一个月,出了嘉峪关,登了祁连雪山。当我们来到敦煌这一艺术宝库的时候,正值张大千刚刚搬走,而常书鸿刚接上手又未到任,条件异常艰苦。我们一起趴在昏暗的窑洞里临画,我们一起喝那带有咸味的党河水,我们一起在千佛洞前的大杨树林里捡野蘑菇……在寂静的夜里,我们一同坐在石板上,听着吱吱的风沙声夹着遥远的驼铃,交谈着艺术的体会和见解。”

  因为西北,赵望云的三名入室弟子黄胄、方济众、徐庶之,也跟随恩师的步伐踏进了艺术的“十字街头”。“他(赵望云)自己是苦出身,所以始终和社会上生活在底层的青年来往。新中国成立前,许多贫苦无告而又热爱艺术的青年都住在他家里,吃在他家里,得到他的爱护和培养。”(黄苗子语)

  赵望云曾经对学生说:“我的画里永远不画不劳动者。”“生活的大门是敞开的,不分贵贱贫富,都欢迎你们。”

  值得一提的是,徐庶之从20世纪50年代就落户乌鲁木齐,扎根边疆几十年,默默地走遍西域的山山水水,探毡房、访牧民,以精湛而有特色的风情画,终成名家。他始终铭记先生的教诲:“要表现画家所体察的生活和思想,就得走出象牙之塔,到生活中去体验,去画速写,那里真正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1977年3月29日凌晨,历经风雨的赵望云在西安市中心医院的急救室里停止了呼吸。他留给众人的最后一句话:“拿纸来!我要画画!要画大画!……”

  闻听噩耗,徐庶之连夜从喀什赶回西安,七天汽车、三天三夜火车,他拖着肿粗的双腿扑倒在先生灵位前,感情一泻而出,哭得死去活来。

  2017年6月13日,香港。作为赵望云的后代,赵振川及儿子赵森应邀出席了《大公报》庆祝创刊115周年纪念活动。

  置身于会场之中,已年逾古稀的赵振川触景生情,感慨良多:“传承‘长安画派’老一辈‘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是我们这一代及下一代应坚定不移要走的艺术创作之路,今天,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个艺术家应积极响应深入生活,感触社会,创造出一幅幅美好的画卷,为国家贡献一份艺术家的力量。”

  历史没有忘记赵望云。

  诚如王鲁湘所言:“理解赵望云,需要时间;欣赏赵望云,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阅历,尤其需要心灵的解放,需要趣味的高尚,需要对朴素与醇和有发自生理上的亲近。有了这样近乎苛刻的基础,我们就可以心平气和地来谈论赵望云,就像打开一坛陈年老酒,或者面对一位来自乡下的硕学大儒。”

  (作者:王长江)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