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赵季平:深入生活是艺术工作者的必修课
//www.workercn.cn2016-12-01来源: 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每年抽时间下乡采风、每天上午进行音乐创作,是赵季平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深入生活是艺术工作者的必修课。”赵季平说。

  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季平已年过7旬。他最珍视的,是父亲为他留下的册页作品。

  作为长安画派的创始人,赵季平的父亲赵望云在最艰苦的时期拖着病残的身体,为赵季平创作了12幅精美生动的册页作品,封面题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这是影响我至今笔耕不辍的‘家风’。”赵季平说。

  在几十年的音乐创作中,赵季平一直坚持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

  这些年来,赵季平每年都会抽时间下乡采风。在他眼中,采风的过程就是挖掘宝藏。他说:“每次都有新收获。那些看似不起眼、看似下里巴人的民间音乐,在音乐创作中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正是这样的创作态度,使赵季平的音乐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从《黄土地》《红高粱》到《大宅门》《好汉歌》,赵季平的音乐创作既是通俗的、民族的,又是流行的、无国界的,他被誉为“最具东方色彩和中国风格的作曲家”。

  “从我最初的音乐创作起,无论作品大小,我都会带着‘身入、心入、情入’的信念深入到实际生活中真听、真看、真感受,虔诚地向生活学习、向民间学习,把珍贵的原始素材读懂读透,取其精髓和自己的音乐创作相融合,才能写出鲜活的、能与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共鸣的音乐作品。”赵季平说。(杨一苗)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