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八旬老夫妻悉心照料聋哑流浪汉(图)
//www.workercn.cn2016-11-29来源: 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湖南省隆回振阳保安有限公司董事长左阳带领爱心团队来到袁海叶家,为她送去4000元助学金以及新衣服、书包等学习用品,并表示将一直资助海叶读完大学。

  “我一定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早日回报社会。”今年16岁的袁海叶家住湖南省隆回县高平镇大石村4组,在她年仅1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海叶从小由年迈的奶奶带大,婆孙俩相依为命。如今,72岁的奶奶身患多种疾病,腿脚行动不便,但为了送海叶读书,奶奶依然咬紧牙关每日在田地中劳作,靠卖水稻种子养活孙女。

  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左阳,此前已资助3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罗理力)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在县城人民东路的一处老民居里,住着年逾八旬的刘志富、谢志英夫妇和一位50多岁的聋哑男子。当初绝境边缘的收留,11年间的相伴不弃,毫无血缘关系的他们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刘志富和他的老伴谢志英精神矍铄、爽朗随和,很难看出已是80多岁的年纪。刘志富年轻时在安徽的华杨农场从事棉花种植。退休后,为了不给子女增加负担,身体还算硬朗的他,常常出去为周边商家搬运饲料等,挣点钱贴补家用,生活过得倒也踏实自在。

  11年前,一个孤单落魄的流浪汉常常出现在海安县凤山附近,衣衫褴褛,他说不出话也听不见声音,没有姓名,不知家乡,整天徘徊在垃圾桶旁捡着塑料瓶和硬纸板,天黑了就躲进凤山桥下的桥洞里。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刘志富,一个担心他吃不饱、会惦念他安危的善良老人。

  刚开始,刘志富总是给流浪汉送饭吃,可这并非长久之计。海安县城河滨路一带装卸货物的活计较多,不如跟着自己一起做工,也好谋个生计。带着这样的想法,刘志富跟老伴商量好后,把流浪汉领回家,用热水给他洗了澡,换上新衣服。

  自那时起,他们一桌吃饭,一同上工。慢慢地老两口发现,流浪汉虽然不识字,却对“何”字印象深刻,看到报纸上的“何”就指出来,再指向自己,而看见酒盒上类似的“河”也总特意指出,加上收留他的刘志富姓刘,以及他流浪在海安,就有了“何刘海”这个名字。

  每天清晨,何刘海准时骑着他的“爱车”——一辆刷着红漆的运货三轮车,驶向务工地点。不用外出干活的时候,手脚勤快的他常帮老两口做些家务,默默“听”他们聊着家常。虽不能言,但这平淡琐碎中可贵的幸福,每一刻,他比任何人都能用心感知。

  何刘海不能说话,“自编”的手语除了刘志富夫妇,旁人很少懂得,因此很难与人正常交流。刘志富总是陪着他,两人帮衬着做工,相互照料,宛如一对父子。在外忙活了一天的两人回到家,总能吃上谢志英准备好的热腾腾的饭菜。

  “一家人”平淡朴实的日子,转眼过了11年。刘志富夫妻俩已两鬓斑白,何刘海也年过半百。“现在还能帮着他,要是我不在了,他怎么办?”这个问题一直是刘志富的心结。

  将情况向海安县城北派出所反映后,民警周建军急人所急,先是在何刘海曾经的流浪地附近进行走访调查,后又尝试比对了失踪人口DNA信息库,可惜一无所获。本着便民、特事特办的原则,周建军为何刘海申报了集体户口,刘志富夫妻俩心中的石头总算稍稍落了地。

  目前何刘海的身份证正在办理,而刘志富也在积极为他申请“低保”,这意味着何刘海今后可以享受海安县居民的基本待遇,不至老无所依。(张贵才谢兴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