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王西京的长安精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美术人生(图)
//www.workercn.cn2014-10-31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远去的足音》

《落花人独立》(局部)

  没有引以为傲的高等学历,没有令人艳羡的名师传承,更没有声名显赫的家世背景,王西京,这个完全靠苦学与天赋而登上画坛尖端的艺术家,用真诚、求实和顽强,书写着属于他自己的美术人生——

  初创画院

  初秋的午后,古都西安沧桑肃穆。含光路南段14号——西安中国画院的所在地,经过了20多年的风雨洗礼,如今,这座7000多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大楼已显得些许老旧,但正是这座建筑,亲眼见证了一位画家“充满着一次次艰辛、悲哀而又光辉复旦的”追求与担当。

  时间回拨到1985年。这一年,王西京结束了18年的编辑生涯,开始着手创建西安中国画院。而此前的1983年,他已当选为西安美术家协会主席。

  虽然,当时的“西安中国画院”还是一个没有一寸土地、没有一分钱的民间团体,但是,准备白手起家的王西京依然雄心勃勃。

  王西京的这份执着缘于他对西安美术事业的关切——

  “西安的画家太艰难了,有多少颇有名气的画家至今还身居斗室,作画时卷起床铺,趴在床板上挥毫。文化古都没有一个专业的书画机构,已落在许多城市后边。然而西安书画人才济济,不少人因条件太差而自生自灭,有些人则远离他乡。那些年,正值改革的春风复苏着中国的大地,百废待兴,这使画院的创立遇到了良好的机缘,抓住时机,做点实事,为我们这一代,也为后来者。这就是我创办画院的初衷。”

  画院的建设迫在眉睫,却也是举步维艰。钱哪来?地哪找?王西京不管这些,“说干就干,先把画院架子搭起来再说。”

  西安中国画院成立的时间定于1985年8月1日,意味着“万里长征第一步”。王西京在成立大会上号召大家:“今天是建军节,我们为什么要选今天作为建院日呢?因为我们面临的任务太艰巨、困难太大,我们要准备好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现在就是从‘南昌’出发!”

  言必信,行必果。王西京没有空喊口号,纸上谈兵。没钱!他上日本,下南洋,往返北京40多趟,四处奔走,两年间,从社会各界筹款达800多万元;没地!他就写报告,批立项,跑计划,选院址,办征地,审图纸,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那时,画院没有房,办公地点就设在王西京的家里,迎来送往,家人成了义务的“接待人员”。画院没有钱,他就自掏腰包,把数万元稿酬都贴补到了上面,这还不包括他无数次的自费出差。

  只言片语,说不尽他当年初创画院时的艰辛。画院就像刚刚出世的孩子,嗷嗷待哺,虽然累,虽然苦,但他坚信自己的心血不会白费——

  “要说牺牲,不是我一个人,而是创办画院的这一批画家和这一个群体。有人说我创办画院是自寻枷锁,我觉得,画家可以超脱,可以潇洒些,但不可不为社会做些事情,西安的现代文化繁荣应该是一代人的事,而不是几个人出名的事,我们做了一些奠基工作,牺牲是值得的。”

  终于,五年之后,一座大楼矗立在西安南郊,它是西安历史上第一所专业美术创作机构,从此,古城的美术事业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可是,刚刚开完画院竣工和聘任大会,王西京却因为太累病倒了。更万万没想到的是,有人竟然诬告他在基建中有经济问题。最终,调查组还了他一个清白,忍辱负重的王西京说他“早已习惯了这些……”

  有家就有了根,有根就有了生机,吐故纳新,枝繁叶茂。

  从此,王西京开始了他新的征程。20世纪90年代,他带领团队多次去青海、西藏、新疆地区采风,先后在西宁、西安、北京、杭州、南昌、香港、哈尔滨、大连、合肥等地举办全院画家巡回展,并率领西安中国画院代表团赴韩国、俄罗斯、印度、尼泊尔等国进行文化交流。

  如今,西安中国画院已聚集了150多位有造诣的画家,固定资产达两亿多元,成为西安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基地及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成就了一批中青年艺术家。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