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赵望云:“到民间去”
//www.workercn.cn2017-09-13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赵望云作品《雪山驮运图》(1954年)

  新近发现的赵望云八帧册页之一

  1941年,赵望云(左)与关山月在一起。

  【大家】

  长安画派

  1961年10月,西安美协中国画研究室的六位成员石鲁、赵望云、何海霞、康师尧、方济众、李梓盛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轰动一时的“国画习作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画坛首次的集团亮相,并以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厚的西北地域特色,引起了中国美术界的广泛关注,称赞其“气魄雄伟”“新意新情”,“新生锐气,魄力宏大,有不可限量的前途”。王朝闻评价说:“这个展览会集中表现了一种新气象。”不久,美术界就为这支崛起于古都西安的国画新军赠送了一个雅号:“长安画派”。正在北京学习的赵望云为展览提供了20多幅描绘林区生活的画稿。叶浅予评价说:“这支队伍的核心是赵望云。他们的共同目标是:要把西北地区的自然和社会风貌,用民族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

  重识大师

  2017年4月14日,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重识大师——20世纪中国画革新的闯将赵望云”,一场看似普通的学术讲座,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论家程征却在话筒前慷慨激昂,几度哽咽。

  赵望云,“一个大画家”“长安画派的奠基人”……但在程征心中,这些我们早已熟知的种种定位却失之偏颇,它“埋没了赵望云先生更为重要的光芒”,因为早在“长安画派”形成之前,赵望云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就已经奠定。

  1943年,郭沫若在参观赵望云展览后赠诗赞曰——

  “画法无中西,法由心所造。慧者师自然,着手自成妙。国画叹陵夷,儿戏殊可笑。江山万木新,人物恒释道。独我望云子,别开生面貌。我手写我心,时代惟妙肖。从兹画史中,长留束鹿赵。”

  198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赵望云画展”座谈会上,叶浅予与常书鸿、黄苗子、潘絜兹、何海霞等向到场的美术史家们呼吁:“赵望云是当代国画反映现实生活的开拓者、先驱,如果写现代美术史,应给予相当的篇幅。”

  “‘长安画派’并不是一个20世纪50年代破空而出的东西,它的生命胚胎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形成雏形。准确理解‘长安画派’,理应作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这种延伸,有助于对赵望云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学者王鲁湘曾在《精神家园的慷慨浩歌——赵望云简论》中这样评价。

  程征是研究赵望云的权威专家,他感叹,对于赵望云的研究,早该超越偏居一隅的“画家”“画派”的定位,而是上升到美术史的高度。

  “赵望云先生是一位难得的集‘开拓之功’和‘造诣登峰’于一身的‘大师’。他开启了中国画直面表现现实生活的道路,又在这条道路上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境界。”程征说。

  作为一位与赵望云有过交往的学者,程征的话语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位听众。而台下的一位白发长者更是为之动容,他就是赵望云三子、画家赵振川。

  “父亲对待学生,只是大略给予一些提醒,从不要求学生画的跟自己一样;对待子女,他也从不刻意要求必须学习绘画。”赵振川现场简短的补充让大家觉得,赵望云在教育后辈时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自由和尊重,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

  其实,先生之严,只有真正接触过他的人才深有体会。

  1964年,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还是留在美协学习班,面对生活道路的第一个十字路口,赵振川犹豫不决。

  “感谢父亲,是他为我做出的决定。父亲说,一个画家,脱离了生活是不会有出息的。他的态度很坚定,我别无选择,下乡插队到了陇县李家河乡普陀生产队,一干就是八个春秋。这八年使我脱胎换骨。”赵振川说。

  赵振川不会忘记,师兄黄胄在速写上下了多少苦功夫,“父亲让他白天在街上速写,晚上再回家用毛笔把这些素材重画一遍,那量大得惊人”。

  赵振川更不会忘记,父亲在辞世前的一个多月,听说儿子要去户县“蹲点”时,还在鼓励他:“那是好事,你能下乡好得很啊!”

  “由于父兄的影响,我也走上了艺术道路,从事音乐创作。父亲给我画了一本册页,在封面上写了这样一句话:‘生活实践是艺术的源泉’,并不止一次地告诉我:要踏踏实实地拜民间音乐为师,要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素材,要写我们民族的音乐作品。”作曲家赵季平是赵望云四子,在他的心中,父亲对于子女主要是身教,“他讲话不多,但他讲的话我们却始终难忘”。

  而就在这场“重识大师”讲座的前一天,4月13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协办的“回望云峰——中国美术馆藏赵望云作品巡展”正式拉开大幕,150余幅中国美术馆藏赵望云经典作品重现世人。

  早在2006年,在赵望云百年诞辰之际,他的八个子女就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351幅作品,以此表达对父亲的深切缅怀和思念之情。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开幕式现场致辞——

  “这批宝贵的捐赠,涵盖了赵望云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创作,对赵望云一生的艺术创作构成了有序而系统的总结。今天,又从这批捐赠作品中精选佳作回赴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展出,在呈现赵望云先生艺术主体风貌的同时,正如其所信守的‘为大众而艺术’的理念一般,使这些国家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所享。”

  “关于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道路,一是延续传统型,代表人物齐白石、黄宾虹,二是引西开中型,代表人物徐悲鸿、蒋兆和,但是,以赵望云为代表‘开宗立派’的走向民间、深入生活的第三条道路,却被我们有所忽略。这样的美术史书写不全面。”在随后举办的研讨会上,陕西省国画院研究员、陕西美术博物学术委员张渝呼吁,对赵望云及其奠基的“长安画派”的历史地位要进行“再认识”。

  “我们祖宗的牌位回来了!”西安美术学院王宁宇教授在研讨会上的这句呼喊,更是发自肺腑。

  浩瀚的艺术夜空,繁星点点,而能指引航程的璀璨明星能有几颗?在当代中国绘画史上,他们如坐标一般,时刻提醒着后来者,从何处而来又将向哪里去。

  赵望云就是这样一位先行者。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