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朱歧祥:用“两颗心”治甲骨学(图)
//www.workercn.cn2017-06-09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四堂’策励我的研究”

  一百多年来,对甲骨文的研究,已发展成为一门世界性的涵盖多种学科的显学——甲骨学。起到了奠基和开拓作用的,是甲骨学史上的“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和郭沫若(字鼎堂)。

  “这对于我的研究工作无疑有一种策励的意义”。谈及“甲骨四堂”,朱歧祥如数家珍,“当今研究甲骨的都是以‘四堂’的研究为基础,此外的重要学者几乎都受到‘四堂’直接或间接影响,因此,‘四堂’在甲骨学史上有‘导夫先路’之功。”

  罗振玉(1866~1940)浙江上虞人,曾派其弟到河南安阳小屯村求购甲骨并亲自到小屯考察。从1906年至1915年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共得甲骨近3万片。据说刘鹗的《铁云藏龟》就是在他的敦促下出版的。特别是1927年他出版的《增订殷墟书契考释》,系统地考证了567个甲骨文单字,在此基础上可读通1217条卜辞,从此结束了甲骨文“群苦其不可读也”的局面。

  郭沫若对罗振玉的贡献曾作出很高评价:“罗振玉的功劳即在为我们提供出了无数的真实的史料。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实是近三十年来文化史上所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件。”

  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辛亥革命后,随罗振玉东去日本,帮助罗振玉整理甲骨,从此开始了对甲骨文的研究。1917年,他发表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这是两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记商王世系大体可信,并将卜辞系联为有系统的古史材料,用以重构商史并推测其社会制度。

  王国维早期学古文,走科举为官的路,继而兴趣转向西方哲学,接着又热衷于文学批评、研究《红楼梦》等,最后因罗振玉的关系而进入中国古代史、古文字学的范围。

  尽管当时王国维还年轻,但罗振玉已预见到他将来在学术上的成就,并把家中大量藏书与古物借与王国维阅读,后来更携王国维东渡日本,让他充分利用所藏甲骨。

  王国维研究甲骨由释词进而至考史。关于考史的方法,他首先提出结合纸上材料和地下材料的“二重证据法”。“二重”包括纸上的古文献材料和地下的考古材料。

  他在《古史新证》中称,“所谓纸上之史料,兹从时代先后述之:(一)尚书、(二)诗、(三)易、(四)五帝德及帝系姓、(五)春秋、(六)左氏传及国语、(七)世本、(八)竹书纪年、(九)战国策及周秦诸子、(十)史记”。

  所谓“地下之材料,仅有二种:(一)甲骨文字、(二)金文”。

  “‘四堂’中对于甲骨学的贡献以王国维居首功。”在朱歧祥眼里,“王国维能成就他显赫的学术地位,自应拜罗氏所赐。”

  董作宾(1895~1963),河南南阳人,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了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十种断代标准,将盘庚迁殷至商纣灭亡这8世12王的二百多年历史划分为五个时期,即著名的五期断代说,为甲骨商史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学术研究重师承,朱歧祥不无动容地说,“董作宾先生是我老师的老师,在‘四堂’中他对甲骨的贡献,仅次于王国维。”

  “董先生留给甲骨学后人有两本了不起的著作,一本是《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一本则是《殷历谱》。其中尤以后者更是体大思精的专门著作,目前台湾能通读此书的不会超过十人,因为要了解殷历必需先要具备古文字学、天文学的基础,以及具备一条量天尺。”1990年6月在台湾“国立中正大学”中文研究所的一次演讲中,朱歧祥如是评价董作宾。

  郭沫若(1892~978),四川乐山人,他的《甲骨文字研究》即以古文字为手段来研究中国的古代社会。他的《卜辞通纂》《殷契粹编》两书,在商世系考证、甲骨文字的考释等方面,有许多独特创见。晚年,他领导了在甲骨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甲骨文合集》的编纂工作,并亲自任主编。

  1939年,古文字学家唐兰(1901~1979)在《天壤阁甲骨文存》序中高度评价“四堂”的贡献:“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他们能就同样的材料‘看人所不能看’、‘说人所不能说’,这份灵敏的触觉已是我们后辈需要学习的地方。”朱歧详说。

  受“四堂”影响,已故的于省吾、容庚、商承祚、胡厚宣、徐中舒、戴家祥等甲骨学专家也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以说,甲骨学百余年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是几代学者创造性探索和心血的结晶。

1 2 3 4 5 6 共6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