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金宇澄:繁花落尽,回望岁月
//www.workercn.cn2017-02-24来源: 北京晚报
分享到:更多

  不标准的“非虚构”

  《回望》一书附有许多特别印制的旧照片、旧资料等,手感粗糙,仿佛历史的触感。还有一张金宇澄的手绘上海地图,标出父母曾居住、工作过的地方,共有三十处之多。

  这本书共四章,用了三种叙述文体。父亲的记录和资料,母亲的口述,金宇澄自己的叙述和观察,三者交汇,从那些七嘴八舌的声音和画面中,仿佛听得见历史的喧哗声。这种喧哗,有时甚至互相龃龉,几相对照,能清晰照见谁的记忆不完整,甚至出了差错。但金宇澄没有去纠正这些不一致的痕迹,他刻意留在那里,保留了“现场感”,也保留了某种“寻找”的姿态。

  从本质上说,这是一部近些年十分流行的“非虚构”,但从形式上说,又和别的非虚构十分不同:相较之下,它的文体显得太杂乱,并且它讲述的故事,尤其是父亲的故事,常常显得“未完成”。读者从头至尾都被父母青年时代的风雷激荡着,但最后发现留取最深印象的,却往往是一些片刻的细节和情绪,它们无法被归拢为一处。譬如会突然宕开一笔,花很大篇幅写一位父亲童年玩伴的家庭乱伦悲剧,这件事其实和父亲崇高的事业并没有太大的关系,细若游丝的牵系,大概便是父亲对黎里的和往生者的追思,以及对人性之复杂性的洞见。然而有意无意置于此,令人读后唏嘘不已。

  金宇澄承认这不是一个“标准的非虚构文体”或“人物传记”。在他的关于父母故事的叙述里面,在“意义”和“意思”之外,余有许多的空白,有充沛资料则写,无则不写,并不刻意将这些空白填补弥合起来。作为一个小说家,他始终保留着对于“文体”的最大兴趣,那种“七嘴八舌”的材料杂糅,或可显现一个典型的小说家而非典型的调查记者、传记作家、非虚构作者等面对和处理历史真实的方式。

  金宇澄说,他向来不太爱看头头是道或者前后逻辑性非常强的历史,反而特别喜欢钟爱一些细节、一些灵光一现的段落。陈巨来的《安持人物琐忆》、李伯元的《南亭笔记》都是他常常谈及的书,那种“灵光一现”里是中国人的历史感和世界观。在《回望》一书的北京发布会上,他一坐下来,并不讲父母如何如何、写作如何如何,而是笃笃定定地一口气讲了好几个来自各类私家历史记录中的传奇故事。“这样的小小短章、短的叙事,反而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想象空间。所以我在《回望》里面有的时候会触及到一些小的细节,或者说,这些细小的部分才是我感兴趣的。”

  “人与群的关系,人与史的碰触,仿佛一旦看清了某些细部,周遭就更是白雾浑茫……万语千言,人只归于自己,甚至看不清自己。”最后一节《我们回望》里如是写道。这些“细部”,容易风化,容易被遗忘,但它们又往往会成为个人最值得珍藏、回望的样本。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