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赵永久:“我不能看着这些孩子不管”(图)
//www.workercn.cn2017-02-21来源: 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我不能看着这些孩子不管”
——沈阳清洁工捐资助学30年

  辽宁省沈阳市中街步行街,在过往行人眼中,今年不过57岁的赵永久是个捡垃圾的、不起眼的“小老头儿”。10年来每天沿街清理垃圾,给他烙印了黝黑的皮肤和满脸皱纹。谁能想到,这名大街上普通的保洁员,是月入2400元的“穷人”,却也是30年累计捐款至少十八九万元的“富翁”,先后资助45名家境贫寒的孩子。

  “我15岁那年父亲因工伤去世,母亲一时接受不了精神出现了问题,生活食不果腹,是左邻右舍的出手相助让我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赵永久说,百家饭在他心里埋下了回报的种子,自己励志要把这份爱回报给社会。2006年从纺织器材厂下岗后,他就一直从事保洁工作。上下班的路上看到沿途的饮料瓶、包装盒,自己都会停下自行车捡起来,收集到一起送到废品收购站。

  为了能够多一点收入,他每天做两份保洁工作,早上4点半离开家门,到沈河区的一个小区清理垃圾,中午再赶到步行街做保洁,负责30个垃圾箱的清理工作,每天要走10多个来回,晚上8点多下班,赶到家里已经是9点了。即便如此忙碌,两份工作的收入总和才不过2400元。

  经常被竹签子扎伤双臂、贴满膏药的身体,蹬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吃的是最便宜的素面,穿不上像样的衣服,一双鞋也总是脏兮兮的……在很多人眼中,赵永久有点儿傻,但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一想到孩子的学费还没攒出来呢,我就很着急。有时候借钱也要先把孩子的学费给凑上,我宁肯自己苦,也不能苦了这些孩子。”

  这些年,他坚持每月拿出收入的1/3资助贫困学子。在他帮扶的众多孩子中,最小的当时6岁,最大的现在已经40多岁,资助对象最远的在北京丰台,省内还有康平、法库、义县、黑山等地。对孩子们的殷殷关怀,甚至让他卖掉了唯一的住房。在大东区那间每个月600元的租住地,床底下一个塑料袋里装满了荣誉证书和捐助收据,有机打的,也有手写的,捐款金额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都是赵永久平日里省吃俭用攒下的。

  “经常接到小孩子给我来信,汇报他们的学习成绩,又得什么奖了,每次看到这些我都能乐半天,他们进步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我念书不多,不能让他们也没书念。只要还能干,我就不能看着这些孩子不管。”曾经那些荣誉和身边人的不理解,赵永久看得很淡,他依旧每天起早贪黑地干好活,希望多赚些钱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有我的一份力量,他们就多一份希望”。(赵莹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