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永青加布:只要干得动就一直干
//www.workercn.cn2017-08-03来源: 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更多

  永青加布。

  永青加布与老伴儿一起看他们过去的照片。

  初夏的风吹过,沙枣树悄然绽出淡黄的小花,永青加布的院子又弥漫开甜香。

  最美的风景不是花黄柳绿,而是永青加布本人。身材瘦小的她往来穿梭,健步如飞。她走进羊圈,单手捉住一只10几公斤重、欢蹦乱跳的羊羔,轻而易举地抱了起来,动作一气呵成。

  这个63岁的老太太,依然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只要干得动,就一直干。”永青加布说。

  丈夫根登比永青加布大6岁,两人曾在嘎查、苏木任职,都有退休金,共同的特点是闲不住。两人管理着1000多只羊、上千亩地、21万亩草场,费心费力,却乐此不疲。

  正是剪羊毛的季节,忙不过来,左邻右舍都来帮忙。永青加布要给工钱,却没人要,“你们两个老了,也干不动了,我能帮着剪多少算多少。要钱?我还嫌丢人呢!”邻居李荣华笑着说道。

  李荣华表达的是大家的心声。他们都曾得到过永青加布夫妇的帮助,也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尼克木早年离婚,两个娃娃上不起学,每次开学都向永青加布求助。永青加布还给她送羊、送草料,五六年时间帮她发展了二三百只羊。

  策得布老两口在他们的资助下,建起土木结构的房屋、羊圈和塑料暖棚,告别了长年居住蒙古包的历史。永青加布还一直照顾两位非亲非故的老人,直到他们走完最后的人生历程。

  上个世纪90年代,张英健、李建忠被根登介绍到矿上,挣了10年高薪,直到矿点卖掉给他们分了红。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仅去年一年,永青加布夫妇借给乡亲们的钱就有15万元之多。日子都好了,娃娃也长大工作了,过年时,张英健、李建忠总是不约而同来看望永青加布夫妇,忆不完往昔的艰苦岁月,表不尽感激的心意。

  老两口一直收入不菲。城里也有楼房,但他们只是偶尔办事或者玩玩才去住,因为舍不得离开草场和羊群。几年前,有人意欲出800万元高价承包他们的土地和草场30年,永青加布不同意。她说:“人不干活儿的话,就是浪费时间。”

  世代放牧,他们将劳动作为天职和信仰。“现在,劳动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一种精神。她是我们的一面旗帜!”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赛汉陶来苏木党委书记张海明说。

  这样的赞誉,永青加布当之无愧。她是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全国先进女能手……客厅里,各类荣誉证书琳琅满目,还有许多与国家和地方领导人的合影,这是永青加布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两口子忙了大半辈子,以至于忽略了两个孩子。女儿从小学到高中,永青加布不知她的学校在哪、班主任是谁。1987年,刚从苏木机关回到藏查干嘎查时儿子尚小,日子极其艰难。根登忙着搞运输、开厂子,女儿跟着外祖母去了旗里,只有4岁的儿子和永青加布守着这个家,守着广袤的草场。永青加布给儿子穿上显眼的红衣服,拴在红柳树下,自己一边放羊,一边砍红柳枝。经过50多天苦干,永青加布用红柳枝扎成了能挡风避寒的羊圈和草栏,又从几十公里外买回2车冬储草,让270只羊随她一起在其其格敖包草场扎下了根。

  冬天,是牧区最忙的季节,永青加布家的母羊陆续开始生产。永青加布第一次给羊接生,手忙脚乱,无暇他顾,任儿子在一旁哭叫。“奶完羊羔半夜一点了,儿子已经蜷缩在羊圈旮旯睡着了,包着他的大衣也早被尿湿了。”这个坚强的蒙古族妇女回忆起这些,流露出无尽的愧疚和伤感。“没人管,儿子就跟工人一起玩,学说了一口流利的汉语。”几年后,这对地道的蒙古族夫妇,只好把儿子送进了汉授小学。

  呕心沥血,当年产的132只羊羔全部成活,大羊也未损失一只。冬去春来,永青加布扛着铁锹、镰刀走向牧场,砍红柳,扎围栏,铲毒草……布满老茧的双手裂开一道道口子,渗出殷红的血。永青加布夫妇又筹措资金40多万元,对牧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打井,种树,挖沙包,开河道,推埂筑坝,使可利用草场扩大7.3倍。

  为合理利用草场,永青加布把围栏牧场分隔成人工种植、自然生长和四季轮牧等不同用途的草库伦,草场载畜能力提高10倍。她还把幼畜分群放养,既使牧草得以休养生息,也有利于牲畜的生长发育。此外,她不断加快标准化棚圈建设,重视疫病防治、棚圈消毒,将羊的死亡率降到零。

  五六年后,永青加布的养殖规模扩大到1150只,每年出栏率保持在30%,成为全旗率先实现规模经营的示范户。有一次,永青加布到旗里开会,在广播里听到畜群改良和旗内引进优良种畜的消息,会一开完,她就牵着几只良种羊回到了家。

  她不断淘汰体形小的杂毛羊,增加适龄母畜比例,羊的个体性能显著提高,羊均产绒量比全旗平均水平多50克,产肉量提高37.5%。

  初尝科技甜头的永青加布,订阅和购买了大量报刊,有空就看,不会就问。后来又在家里办起了科技文化室 ,牧民们常来看书读报,向她请教。永青加布读过高中,是当地名副其实的文化人。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永青加布开始注重机械化作业,采用覆膜技术种植草料和高产作物。同时,她及时抓住市场需求,搞奶食品加工,每年仅此2项就可收入9万多元。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万元户”还是许多人心中遥不可及的梦想,永青加布家年收入最高可达20万元。她所创造的干旱牧区的多种经营模式——“永青模式”,得到地方政府的肯定,成为农牧民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在永青加布的带动下,嘎查48户牧民也早早奔向了小康,摩托、汽车、拖拉机家家都有。

  作为苏木的党员中心户,永青加布夫妇到现在也不忘自己的使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乡亲们致富、改善环境。去年,根登出资40万元修了2个水渠涵洞;前几天,他还领着几个牧民种梭梭。辛勤的汗水,让荒凉的沙漠开出花来。曾经肥沃的其其格敖包草场又恢复了生机与美丽,绿浪翻滚,牛羊遍地,一如记忆中的景象。

  “这些年变化太大了!不仅我们的草场变了,连达来呼布镇很多地方都找不着了,更别说呼和浩特和北京了!”永青加布感慨道。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举步维艰的日子也不是没有过,烧碱厂不景气,两人负债60万元,连工人三四百块钱的工资都开不了。天道酬勤,其其格敖包草场最终给了她丰厚的回报。

  一切都在变,变得越来越好,好到超乎想象。抬望眼,在苍天圣地阿拉善,在祖国北疆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广大农牧民正追随着永青加布的脚步,高歌奋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光辉道路上。

  (记者 相恒义 陈春艳 刘宏章 李文明 本文图片由本报记者 闫晨光 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