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高征铨 桥梁上的好时光
//www.workercn.cn2017-03-29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最后,双方达成了“先考古,后施工”的方案,为此工程停了18个月。在回北京的飞机上,高征铨碰到了来拍《鸦片战争》的导演谢晋。他告诉谢晋,“那些文物专家就像‘前清遗老’,但是我敬重他们。”

  工地上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高征铨都第一时间出现在冲突现场,从中协调。他还把自己形容成工地上的“黏合剂”,任务是把工地上的每一个部分都联系起来,形成凝聚力。

  高征铨已经记不清去过多少个造桥工地,他的足迹遍布从鸭绿江到珠江的大部分国土。在数不清的旅途里,他忘记过带老花镜,忘记过带换洗衣物,但他从没忘记过带上那堆又大又沉的行李:一台照相机、两台彩色打印机和整箱的相纸。

  他把镜头对准了工地里的每一个人。不管是指挥部里的总工程师,还是被汗水浸透衣服的普通工人,这个参与许多知名工程的桥梁专家,都会给他们拍上一张照片,然后打印出来,送到他们手上。

  很多次,在被钢筋混凝土和大型机械的轰鸣声包围,空气里到处都是柴油燃烧味和钢材火星味的工地里,高征铨感到“所有人都像机器一样冷冰冰”。他想通过照片,给用数字衡量一切的工地带去一丝温情。

  为了拍照,他每天凌晨就到已经选好的地点等待,那是“工人们的必经之路”。他希望为每一个工人都留下一份纪念,“每个人都拍上七八张,选最好的一张给他们。”

  工人流动性大,有的两三天就离开工地。高征铨会把拍下的照片当天就打印出来,印上他们的名字、工程介绍,然后交给他们。

  “盖一座桥要把大家的心拧在一起,让他们有参与感、荣誉感。”高征铨说,他会尊重每一个参与工程的人,“每一个工人都是一座桥梁百年寿命的关键点,用照片把他们的记忆留下来,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为了给工程参与者拍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征铨已经用坏了十几台照相机。

  三元桥改造工程时,他提前把所有的工程文件、施工规范规整成一份操作手册。他“几乎两个晚上没睡觉”,把数据又对了一遍。然后把这份140多页的彩色手册打印出来,发给了25位现场指挥人员。

  这些手册都是“定制版”,高征铨会把在手册扉页印上某个人的名字,“让他觉得自己是这项工程的一部分。”

  “一些年轻人很奇怪,这个老头整天不睡觉,盯着打印机干什么。”高征铨笑着回忆当时的情景,为了把这些手册及时发到指挥人员手中,日夜不停的打印机报废了两台。

  就连在现场指挥交通的交警,工程结束后,都收到了这位精力充沛的老人送来的礼物:一本印有自己姓名的“操作手册”。

  高征铨曾无数次站在大江大河和高山峡谷的上空,用桥梁把对立千百年的两岸连接起来。但他知道,有时“蹲下身子”或者留出空间,用这些相片和操作手册与人搭起桥梁更难。(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杨海)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