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大国工匠-正文
魏振民:把职业价值记录在一次次创新中(图)
//www.workercn.cn2016-06-1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从一名普通工人成为国内超限运输专家,魏振民的秘诀是——

【身边的大国工匠】“把职业价值记录在一次次创新中”

中工网记者 郑莉

  (更多精彩,请扫描观看视频)

  在北京的核心地段更换一座大桥需要多久?这个答案,北京祥龙物流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魏振民最清楚:43小时。

  这是令世界都叹服的速度。

  2015年底,魏振民参与了北京最繁忙的东三环三元桥桥梁更换工程,负责设计实施旧桥和新桥的超限运输项目。

  对于他来说,三元桥运输工程只是20多年超限运输生涯中打赢的诸多“胜仗”之一。这位我国超限运输“领军人”,总结制定了全套超限运输、装卸的工艺流程和安全操作法,制定了诸多规范性制度,还创造了我国超限运输的多项第一、填补技术空白。

  即便如此,魏振民依然保持着当初入行时一名普通工人的勤奋。每次作业必到现场,随时解决突如其来的难题。

  “每次运输都是一次大考”

  超限运输被称为运输的“巨无霸”,所运都是超长、超宽、超高、超重的物资。完成一次运输,要与公路、桥梁、电信、电力、市政、交通、铁路、海运、港口等多个行业协作进行,运输标准要求严格,技术含量高。

  魏振民最引以为傲的一次超限运输,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转场运输。这也是他职业生涯中遭遇的最严峻考验。

  54个小时里完成七大类、3万余件规格不同的货物运输——此次转场运输的工作量和时间要求是历届奥运会都不曾出现过的。

  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仅一个月时,祥龙公司接下了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拿到通行证,魏振民就直奔鸟巢。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精心设计并修改调整了20余次技术方案。

  开幕式一结束,当时已52岁的魏振民硬是带着138部运输设备和400多人,连轴转了两天两夜,最终比规定的运输时间提前12个小时完成任务,而且零差错。

  超限运输市场,只有做别人没干过、不敢接的活,才有竞争优势。而第一次,也意味着高风险和无法预料的棘手问题。对于魏振民来说,每完成一次超限运输都是一次大考,考试成绩没有及格,只有满分。

  “我们承运的大部分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控制性设备。这些设备价值连城,运输中容不得一点闪失!”魏振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重要。

  “遇到问题从不会绕着走”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魏振民,在应该读书的年纪赶上了文化大革命。18岁那年,他应征入伍,成为酒泉卫星基地的一名士兵。杳无人迹的巴丹吉林沙漠给这个年轻人留下了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

  基地里没有电视、电话,也很少能收听到广播,几乎与世隔绝。在这里,魏振民认识了一批常年驻守基地的技术人员。“什么叫献了青春献子孙,看看这些知识分子就知道了!”魏振民说,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在1958年基地初建时进入,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沙漠里。

  当了3年兵,魏振民跟着“高才生老师们”自学了高等数学、高等物理学等基础课。但他们给他上的最重要的“人生一课”则是那股坚韧、专注、敬业、钻研和奉献精神。

  “他们遇到问题从不会绕着走,而是寻找一切办法创新方案,解决难题。”这成为魏振民一生受益的财富。

  22岁那年,魏振民转业进入国有企业祥龙公司成为一名普通工人。他觉得,虽然上不了大学,但可以通过勤奋、刻苦的学习,掌握一门技术,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搬运、修理、擦车……魏振民从基础工种做起,几年下来,跟着师傅们走南闯北,成了公司的技术骨干。1992年,公司领导把管理特种车的重任交到了魏振民手中。

  为了尽快掌握超限运输技术,魏振民一头扎进了书店和图书馆,学习机械、桥梁、电力、工程力学、英语等诸多有关知识,并报名参加了成人大学的学习,拿到了大专文凭。

  20多年来,魏振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随队出车,一定要随身带上一个本、一支笔和专业书。不论遇到什么问题,他都记下来,晚上休整时再拿出书本来研究解决方案,第二天带着问题实践。

  刷新国内滚装运输最高纪录、改革人工装卸车工艺、运用高超技术化解一次次风险……魏振民在解决超限运输难题的道路上走得执著而坚定。仅2006年和2009年的两项超大型设备运输中,他就进行了30项技术创新。

  “我们搞工程的必须修炼扎实的基本功,并运用在作业现场,这样才能在技术上有所精进。”魏振民自信地说。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