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李浩:飞出壮美的航迹
//www.workercn.cn2017-05-2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心中有操守,眼里才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李浩常说自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某部站长陈士勇与李浩并肩战斗4年多,朝夕相处中,他渐渐读懂了这个“老飞”的内心世界:“进退走留以党的事业为出发点,用党的事业需要标定个人选择取向,走到哪里就把根扎到哪里。”

  翻看李浩的飞行履历,每一个岔路口,每一次选择,都那么平常,又那么从容。

  地方航空公司开出高薪,李浩对前来游说的人说:“有房有车,又能怎样?价值观一旦丢了,幸福还有什么意义?”

  空军组建无人机部队,李浩打起背包来到南方小镇。他告诉妻子:“南方好,退休了适合养老。”妻子张素娟笑了。

  接着,转战山东。他告诉妻子:“有山有泉赛江南,齐鲁大地也挺好。”妻子又笑了。

  后来,奔赴大漠戈壁。李浩告诉妻子:“我可能要留在这个地方了。”妻子默不作声。

  荒凉、艰苦、寂寞,是常人眼中的戈壁滩。李浩看到的却是内地无法相比的净空条件和远离喧嚣适合科研的环境。

  千难万难,选择最难。同李浩一路走来的飞行员陈永超深有感触地说:“他的心中有操守,眼里才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一张单人床、一个铁皮柜、一张老书桌、一把旧凳子、一台饮水机,李浩的宿舍再也找不出另一件家具。妻子来部队探亲,看到眼前的一切,她哭了。

  那次李浩生病住院,张素娟想随军过来照顾他。李浩不同意。“无人机事业刚起步,等形成战斗力了,你再过来。”

  “正因为条件的艰苦,才能感受到事业的光荣;正因为创业的艰辛,才会领略到奋斗的乐趣。”李浩告诉妻子,也告诉战友们,作为无人机“第一茬人”,这点苦不算什么,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

  面对改革这场大考,既要承受起改革之“痛”,更要肩负起改革之“重”。“军队改革正当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进入改装状态,以新的理念、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投身改革,用实际行动迎接改革的第一缕阳光。”杨运波的这番话,让李浩印象深刻。

  “他不仅改装无人机,还改装了一支团队的精气神。”在李浩的影响下,又有许多官兵来到了西北,爱上了大漠。

  每当夜幕降临,首批8栋家属楼上的100多户灯光亮起,就像点燃了无人机事业的希望。

  “实现强军梦,需要我们每个人从石墨向金刚石蜕变”

  2月27日,中国新型长航时侦察打击一体多用途无人机系统——翼龙Ⅱ无人机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成为全世界继美国之后具备新一代察打一体无人机研制能力的国家。

  电视滚动播出的新闻,让李浩颇为感慨。2015年底,叙利亚政府军围攻一处极端势力据点。俄军投入多台机器人和至少一架无人机,通过对其遥控指挥,配合叙利亚军队作战。战斗持续约20分钟,70名武装分子被击毙,而参战的叙利亚政府军只有4人受伤。有媒体称,“这是世界上第一场以机器人为主的攻坚战。”

  放眼国际,与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存在差距。由此,就不难理解,李浩为什么会在学习室的白板上写下:“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力度、强度、难度前所未有。李浩说,当上无人机飞行员后,他真切地感受到“责任担当”这个词的重量。

  搞无人机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必须探索新机制,采用新方法,拿出新措施。

  “他特别倔。别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他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非要在墙上开出一扇窗来。”连妻子张素娟都觉得,性情沉稳的李浩特别适合搞技术。

  大家渐渐发现,李浩宿舍熄灯的时间越来越晚。有时候,半夜里还会突然亮起来。他不能让时间变慢,但可以与时间赛跑,“希望自己走过的路,能成为大家过河的桥”。李浩感慨:“人老了,记忆力差了,如果自己再年轻个十来岁就好了。”

  今年初,两名三代机飞行员主动申请到西北改装无人机。他们是39岁的吕军明和42岁的陆冬辉,正好比李浩年轻十来岁。其中,陆冬辉还是一位“金头盔”获得者。

  “你们会飞行、有技术、懂战法,无人机事业将会发生新的质变。”李浩紧紧握着陆冬辉的手,动情地说:“我一定用最短的时间把你们带教出来!”

  经历了一次次转型,李浩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硬度却大相径庭。实现强军梦,需要我们每个人从石墨向金刚石蜕变。”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