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飞行员李浩:从零开始到人机合一(图)
//www.workercn.cn2017-05-2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从零开始到人机合一(时代先锋)

——记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上)

苏银成

  飞行结束后,李浩(中)和飞行员总结飞行经验。杨 军摄(新华社发)

  夏初,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播撒在茫茫戈壁,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的机场依旧透射着寒气。身着飞行服的李浩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进入方舱。这已是他从有人机改装察打一体无人机的第七个年头。

  从军三十七载,飞过6种有人机机型,47岁“高龄”主动请缨改装,成为空军首批无人机飞行员。5年来,他先后经历4次转隶,身随令动,从繁华都市转战东南沿海,如今毅然决然地扎根在大漠戈壁。

  “组织需要在哪里,我就战斗在哪里”

  李浩清晰地记得,2011年2月,东北的春天还飘着雪花。空军为推进新质战斗力建设,全面展开从部队选调无人机飞行员工作。

  身为空军某“王牌师”的飞行尖子李浩,安全飞行3000多小时,即将达到战斗机飞行员的最高飞行年限。

  摆在他面前的抉择有很多:退休养老、转业安置、地方高薪聘请、改装无人机。李浩选择了改装无人机。

  近30年的飞行历程,李浩从初教机飞到高教机,再到战斗机,一切艰辛困苦,就为一句承诺:“我想继续飞,新组建无人机部队肯定需要人,多年积累的飞行经验正好派上用场。”

  2013年3月,李浩离开生活了20多年的黑土地仅仅1年,空军组建某型无人机部队,李浩听令前往改装。

  2014年7月,为完善无人机作战力量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军队战略转型,李浩所在部队转隶西北,他又一次成为选调最佳人选。

  这已是几年里李浩第四次转隶调整,而且是驻地条件最差的一次。组织上怕李浩想不通,一路与李浩相伴的部队副司令员李欣本想打电话做做他的思想工作,没想到,刚说明事情原委,电话那头的李浩毅然表态:“飞行事业在哪里,我就奔赴哪里,组织需要在哪里,我就战斗在哪里!”

  当李浩和战友们踏上这四周只有一簇簇骆驼刺的机场,欢迎仪式上响起了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他们齐刷刷地立正,握指成拳举起了右手。

  在李浩心里,这30年只做过一次选择:18岁那一年,他选择做一名空军飞行员;48岁那一年,他依旧选择做一名空军飞行员。

  “敢于自我革命,才能持续为强军事业发光发热”

  一天的飞行结束了,李浩却迟迟没有走出地面站方舱。只见他戴着花镜,一手握笔,端坐在操控席,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比对着各种飞行数据。

  从歼击机飞行员到无人机飞行员,再到无人机飞行教员,李浩引以为傲的“鹰眼”,架上了200度的老花镜。回想起当初改装时独自摸索的日日夜夜,李浩皱紧了眉头——

  凭着近30年飞有人机的经验,李浩原以为改装可以轻松上手,哪承想这恰恰成了他前进路上的“拦路虎”。原因何在?经过分析和探讨,李浩终于得出结论:飞无人机就要彻底打破固有的“一人一机”思维模式,从零开始建构“多人一机”系统思维。

  无人机是系统作战,需要飞行操控、任务载荷等多席位数人协同配合。要想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必须全面掌握多领域专业知识和工作原理。

  从有人机到无人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很大区别。最大区别是需要通过数据来感知飞行姿态。无人机飞行姿态的感知,需要通过屏幕上不停变动的几百个数据来分析判断,这就要求飞行员对每一个数据,甚至是无人机整个系统的飞控逻辑都要有非常深刻的把握。为获得这种情景意识,每次模拟飞行李浩都提前1个小时到位,坐在方舱内反复体会,最终练就了看屏幕数据就条件反射出飞机空中姿态的本领。

  “改革首先要走出自己头脑里的深水区,敢于自我革命,才能持续为强军事业发光发热!”李浩为了搞清一个飞行原理,跟工厂来的专家红过脸;看到新学员操作不到位,他边说边比划,急得满头是汗;碰到一时难以解决的装备问题,他愁得整宿睡不着觉;一个新的训法战法得到验证,他笑得合不拢嘴……在不断前行中,李浩成为我军精准控制某型无人机的第一人。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