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边境线上不离不弃的兵二代(组图)
//www.workercn.cn2016-12-02来源: 新疆日报
分享到:更多

  接过父亲手中的枪

  除了偶尔几声犬吠,这座边境小村庄是那样的宁静。10月下旬,边境的冬天已经来临。三、四场雪后,绝大多数的连队职工已经撤回到团部温暖的楼房里,留在边境线上的,只有崔北龙和其他的护边员。

  崔北龙是三连护边小分队的队长,也是连队的民兵。“我们兵二代,都是民兵。”崔北龙直视着我们,蛮认真地说:“即使我不是边防派出所的护边员,责任也在身上。”

  崔北龙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老家四川在他的记忆里已经模糊,儿时许多难忘的记忆,都是边境的山山水水,都是边境的人和事。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块边境还是争议地区,没有划线,也没有拉铁丝网,对面国家就在跟前,人们可以清晰地听到对方的打靶声。那时,淘气的崔北龙和小伙伴们经常跑到边境线上去玩。那年秋天,连队的牲畜跑到对面去了。夜里,熟悉地形又“胆大妄为”的小伙子们穿上皮大衣,潜入潜出,悄悄地又把牛羊赶了回来。那些事曾经让他们既紧张又激动,成功后仿佛战斗英雄般自豪。

  如今这样的刺激再也不会发生了——划界明确后,两边都拉起了铁丝网,边境管控也越来越严格。

  崔北龙所管辖的边境线已经连续多年无人畜越界。但这并不是说,护边员轻松得没事可干了。挡回企图越界的人和牲畜,仍是他们护边的工作重点。

  崔北龙坚持每天到边境线上去巡逻。尤其是秋季,红花成熟时,来自各地的务工人员大量涌入这片边境土地。他们并没有边境安全意识,更不懂得边境的法律法规,加大了误越边界的风险。这个时候,是崔北龙一年里最忙的季节,除了巡逻频率增加,他还得东奔西跑,向散落的务工人员宣传边境法律法规。

  护边多年,崔北龙一直把责任扛在肩上,心中时刻绷紧着那根弦。2012年9月25日,崔北龙骑马去巡边,发现哈萨克斯坦境内距离我边境线四、五公里处浓烟滚滚。“出现了异常状况,容不得我犹豫。”崔北龙立刻向边防派出所和当地政府报告了这一情况。一个小时后,边防派出所官兵匆匆赶到。查看火情后,边防派出所领导给崔北龙下了命令:“密切关注火势动向,随时报告!”崔北龙像接到战斗命令一样,一直留守在现场,观察火势,直到凌晨4时,火势变小,险情排除。这时已过去十几个小时了。

  坚守就是奉献

  和崔北龙一样常年坚守在边境线上的,还有杨义云。

  46岁的杨义云已经是有10年护边工龄的“老护边”了。听说有记者来探访,忠厚老实的他,专门把从马路到他家门口的积雪清除,整理出一条路来。

  “若不是等你们来,我10点钟就上山了。”瘦高的身材,黝黑的皮肤,穿着一件沾满油腻和尘土的军大衣,站在记者面前的杨义云显得有点落魄。他家的两间土坯房里,乱七八糟地堆满了粮食和杂物,炉子里的火烧得有气无力。

  原来,这些日子杨义云是一个人生活的。媳妇下去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岳母了,两个女儿也都在团部学校上学。因为是护边员,所以杨义云不能离开,同时还要照看自己家里的100多只羊。

  往年,媳妇经常上来陪伴老杨,洗衣做饭收拾房子。“这个冬天,惨了。”杨义云自嘲了一句。昨夜的剩饭,今天早上他已经全部消灭,两个碗、一双筷子,还在旧橱柜上摆着。他一天两顿饭,晚上一次性做好,中午放羊时啃干粮。今天晚上吃点啥,他说还不知道。

  三连共有三十余户人家,冬天最多有十户人家留在山里。杨义云铁定是其中一个。自2006年当上护边员,他每天定时定点去巡边,已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我在这待着感觉挺充实的,有事干,下去反而心里空落落的。”

  每天骑着马,赶着羊群出门,杨义云感觉很逍遥自在。跟在羊群后,乐了,拿出手机拍拍风景;无聊了,他开始点数字,把自己的羊数来数去;累了,找个背风的山坡,躺下闭目养神。

  杨义云说,他的父母是1959年从甘肃来到这里支边的。当年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比较艰辛。初中毕业后,他就开始打工,帮别人放羊、除草、铺膜、打瓜。挣钱了就买羊,慢慢有了家业,结婚生子后,在三连盖了房子,当上了护边员,日子才安定下来。除了当护边员每月有800元收入外,现在他有60亩地,一年卖羊收入也有好几万,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

  种地就是站岗,放羊就是巡逻。这就是杨义云的工作和生活。

  说高兴了,杨义云扯开嗓子喊唱:“我家就住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旁边种庄稼,边境线上牧牛羊。”空旷的原野,低沉的歌声流淌开来…… (杨杰刘东莱巴莎·铁格斯 甄世新)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