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胡小全:如果需要我还会去非洲(图)
//www.workercn.cn2017-08-08来源: 农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胡小全在授课。

  “天地之初有一条河。河变成了一条路,路又生出枝杈伸向了全世界。因为路曾经是一条河,所以他总是处在饥渴的状态中。”这是尼日利亚著名作家本·奥克里的小说《饥饿之路》的开篇,仿佛是非洲的隐喻。

  胡小全,1974年出生,自贵州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农牧局当畜牧兽医技术员。2004年5月23日,胡小全第一次踏上非洲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到今年7月9日回国,他已有5次被选派参加农业援助项目,把生命中最风华正茂的7年留在了非洲。他说,“如果需要,我还会再去。”

  炸弹在10米开外引爆

  头次去非洲,胡小全的女儿才刚半岁。“我的英语基础还行,对非洲充满好奇,选中了就去吧。”通过市里、省里和农业部层层选拔,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尼日利亚政府的审核,而立之年的胡小全被公派到尼日利亚,执行第一期中尼农业南南合作项目两年。

  尼日利亚资源丰饶,但又仿佛遭到“资源诅咒”。它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上比较贫穷的国家,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需大量进口。

  让胡小全记忆犹新的是,2012年初为期两年的第二期任务快结束时的除夕夜。“那天,刚给家里打过报平安的电话。”尼日利亚当地时间下午6点,只听见“轰隆”一声,离住处10米左右的马路上遭遇炸弹袭击,随后枪声四起。“我住的房间玻璃全被震碎了,屋里一片狼藉,真是非常恐怖。”

  “在尼前后4年,总体比较安全。出国培训时会反复交代,尼有直接持枪抢劫,随身要带些钱,不要让人空手而归,通常就不会有人身危险。”胡小全说,困难是难免的,来自生活工作方方面面,比如,社会动荡中如何保证人身安全,工作中如何沟通更好地指导技术,生活中饮食起居如何适应,这些都要想办法解决。

  2012年12月起,胡小全又先后参加了三期一年期的中国—埃塞俄比亚农业职教项目。“埃塞相对安全,最多只是遇到小偷小摸。”但蚊虫叮咬却无处不在,胡小全还因此得过疟疾。援非经历让胡小全锻炼出了超强的应变能力。“有次另一位中国专家由于白天太辛苦,晚上出现中风症状”,胡小全听到奇怪的声音破门而入,及时救助,救了那位专家一命。

  如今已经14岁的女儿很以爸爸为傲,觉得爸爸是她的榜样。女儿会说话以后,胡小全经常往家里打电话,想让孩子感受到爸爸的存在。头一年胡小全记了一笔账,总共打了5000多元的电话费。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